读近代史的时候,有两个词汇让我印象深刻——“
封建主义
”和“
封建枷锁
”。
最初接触这两个概念时,
把它们跟儒家思想关联
,我没有丝毫的怀疑,然而,随着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
我开始产生了疑虑
。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1.此封建非彼封建
封建一词最早源于西方,主要用于描述他们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形态。
在我早年接受教育时,老师讲到我们从秦朝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还特别强调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与西方封建社会存在显著的差异。
只不过老师并未讲述二者的区别,这一疑问困惑了我十来年,如今我终于有了解开迷惑的时间和勇气。
在我印象中,外国的封建社会与我们所谓的封建社会很难扯上关系,反而与我们周朝以前的奴隶制社会更为相似。
这种说法的依据何在呢?
简单来说,欧洲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形成的。
罗马虽然灭亡,但罗马帝国遗产却还存在。
所以在西方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的继承形式,大多通过把王朝的领土,不断分割给多位继承人,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分给单一继承人。
封建一词,从其字面意义来看,即“分封建国”。
其实质就是,统治者不断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下一级自己属意的人。
以法兰克王国为例,按照这种分封制,最终分化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后来这些王国最终演变为现今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
与此相似,我国周朝的天子朝贡体系跟着颇为相似,虽然是单一继承人,但会把不同的管辖地分给不同的诸侯。
秦朝开始,我们才进入封建社会,实行郡县制,随后郡县制逐渐成为主流,历朝历代名义上的权力核心是皇权。
然而,欧洲的情况却迥然不同。
罗马留给后世的一大政治遗产便是教会。
为了寻求所谓的正统地位,不少欧洲国家,想要谋求独立,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寻求承认。
因为反反复复地依附,再依附,教权成为了欧洲国家名义上的权力核心,其次才是各国皇权,当然皇权和教权的斗争往往是此消彼长。
如果在封建社会找一面旗帜,那么在我们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无疑是皇权;而在西方封建社会,这面旗帜则是教权。
所以,这才有此封建非彼封建的说法。
2.封建枷锁与孔子有关系吗
迈入近代,由于1840年鸦片战争的冲击,清朝的国门被迫打开,国家的积贫积弱让广大的知识分子万分沮丧
然而,导致我们落后的根源,却无人能知。
所以,大家只能不断找原因。
见识了西方的强大,知识分子们开始从西方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所以便有了如下结论,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跟他们迈出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有关。
于是,根据我们当时情况,有人把我们当时的社会症结,归因于封建主义的问题。
因此,产生了“封建枷锁”的说法。
这种说法,在当时,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
由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刚刚开始接触一种先进的文化,便错误地认为这种文化代表了世界未来的全部希望,几乎全盘接受洗礼,从而引发对过去传统的全面否定。
这种思潮后来演变成了“打倒孔家庙”的口号。
然而,孔子真的能预料到几千年后的事情吗?
显然不能,他要是能预料到未来儒家干什么是错的,未来维护儒家的道统,他也要留下一言半语,阻止后面的儒生误国误家。
很有可能,孔子实际上替某些人背了锅,而所谓的封建与孔子本人并无实质关联。
这一点可以从儒家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印证。
如果不是看了一些关于儒家的资料,我真不知道孔子之后的战国时期,儒家竟然有八个流派,
到底那一派真正代表孙子的思想,咱真不好判断。
后来,唐代大文豪韩愈帮我们理清头绪,他将孟子立于孔子之后,便有了后来的孔孟之道。
如果不是韩愈挺身而出,儒家到底以谁的道统为尊,我们真不好判断。
3.女子裹脚与封建枷锁
在近代历史上,女子裹脚争议很大,许多人错误地将之归咎于儒家的思想侵染。
咱们回到孔子时代,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并没有裹脚流行的习俗,我们从未在孔子的著作中,发现任何要求女子裹脚的呼声。
同样地,后来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也没有开此先例。
最受争议的要数儒学大宗师朱熹,据说他主政的时候,要求女子裹脚,这才为后世将裹脚和儒家扯上关系。
但他在所著的文章和书籍中,却没有呼吁裹脚的,至于主政的时候来这一手,主要是为了控制某些女子的不良行为。
何况明朝的王阳明,跟与朱熹的某些观点对立,更没有要求女子裹脚。
如果把儒家跟裹脚关联起来,到底听朱熹的,还是听王阳明的呢?
女子裹脚这一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有人考证,女子裹脚主要出现在北宋时期,最初只是北宋皇族和贵族间的风尚。
然而,不知何因,这股风潮逐渐传入了民间,引发了民间的纷纷效仿。
到了元朝,女子裹脚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且并未对元朝的统治构成任何威胁。
因此,元朝统治者对女子裹脚的行为采取了宽容,甚至默许的态度。
就这样,女子裹脚的习俗一直延续至清朝及近代,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在此期间,除了一些三俗文人的唱和,并无太多儒家大能刻意呼吁。
结语:
所谓的封建枷锁和封建主义,可能与儒学并无直接关联,只是被皇权利用而已。
儒学,作为一门学问,大多是劝人向善的。
千年历史中,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再到王阳明,尽管他们的观点有所出入,但核心目的不过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和谐,百姓的生活更好。
然而,统治者如何运用儒学,运用多少,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心情。
客观地看,任何学派中都不乏好人与坏人,将某些儒人的错误,归咎于儒家本身是不公平的。
我们不难看出,有的人常以儒学之名,谋取私利。
这些人即便顶着儒家的名头,很可能只是伪儒,并非真正的儒家传人,甚至就是一些欺世盗名之辈而已。
最后,我虽然不敢断言儒家,与封建枷锁,以及封建主义完全无关,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导力量无疑是皇权,而非儒家。
儒学只是一门学问,本质上并无对错或好坏之分,就看我们如何拿着儒学的知识去看待世界。
上一篇:导演方励:在大片中打捞里斯本丸号
下一篇:原创 经济危机,其实就是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