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剪纸艺术展引发的思考:传统非遗如何找到当代坐标?
创始人
2025-07-17 12:31:18
0

观众在观展。刘梓薇 摄

当极繁、写实的花鸟鱼虫变为极简、抽象的符号象征,当大胆撞色和材料混搭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当多色剪纸和渐变色纸衬托出清雅梦幻的韵味,传统与当代与生俱来的差异在这场剪纸艺术展中“握手言和”,共同演绎一场跨越时空的理想幻境。我们不禁触探一个问题:脱胎于民间工艺的传统非遗,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找到自己的坐标?

民间工艺应是当代艺术的营养源泉

1905—1907年,巴黎的非洲艺术展览让欧洲艺术家接触到了非洲木雕。这一影响直接推动了立体主义、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的革新,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主义传统。受其影响,同年,西班牙现代派画家毕加索便创作了开创“立体主义”先河的作品《亚维农的少女》。

汕头大学艺术学院首任院长陈延认为,“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有非常近的关系,西方不少现代艺术就是从非洲木雕中汲取了很多营养。赵澄襄的作品便注入了很多现代绘画的表达手法。”

展览设置亚克力装置,将当代剪纸艺术特点放大展示。刘梓薇 摄

《原始舞动》2020年。受访者供图

此次开展的“无纸境——赵澄襄剪纸艺术特展”全景展示了赵澄襄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脱胎于民俗活动的剪纸艺术,曾经是潮汕先民装饰美好生活的方式。但赵澄襄将传统剪纸技法为己所用,实现艺术创造,走出了一条民间工艺“破圈”进军当代艺术殿堂的先路。

赵澄襄崇尚散发着泥土味的民间剪纸,折服于乡间剪纸家天生的创造力。但有别于潮汕地区大多剪纸艺人,剪纸之于她是纯粹的艺术形式。“我是被剪纸的镂空之美所吸引,是出于兴趣和表达的需要而剪纸的,是一种个人的精神体验,我尽量尝试各种手法去表达我的真实情感。”赵澄襄说。

《过年》2011年。受访者供图

也正因如此,她在这片艺术的原野上有更多可尝试的空间。赵澄襄认为,当下,有当代意识的现代剪纸,已脱离了民间工艺的属性,镂空的手段可以无所不能,全在于驾驭它的人的观念和思维,可以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到抽象。“当下很多接受美院教育的年轻人视野开阔,他们模糊了剪纸的边界并延展出去,说到底,就是把镂空之美无限发挥,我很赞赏这些插上想象力翅膀飞翔的作为。”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潮州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众多,曾经盛极一时,但当下却面临生存困境。“对于潮州美术事业而言,这是传统民间艺术向当代语言转译的一次范式级展示,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这也是潮州市文联主席程小宏策划这场展览的初衷。“赵老师的作品给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精神上的享受,她技法上的‘四两拨千斤’,她删繁就简的写意手法,她的艺术素养值得更多潮州民间艺人学习。”

展厅一隅。刘梓薇 摄

以“无用之用”涵养艺术家素养

从“知道”到“做到”,赵澄襄如何实现剪纸从“图样民艺”向“观念媒介”的跃迁?

此次展览策展人陈颖婷在开展前近半年数次到赵澄襄家中拜访,频繁的接触中,她认为眼界、积累、观察是艺术家赵澄襄有别于普通剪纸匠人至关重要的素养。“赵老师在剪纸艺术的学习路上不断走出去,接触北方剪纸、日本剪纸和西方艺术理念的启迪,并以国内林曦明、吕胜中等艺术大师为精神引领,得到指导并拓宽眼界,使她看待艺术的视野大大开阔。”

陈颖婷认为,当无师自通的技法积累到一定厚度,赵澄襄敢于跨界革新,将东西方艺术美学、传统与现代理念融会贯通,让国画、剪纸、文学互融互通,博采众长又能相互成就,是她国画自成一派、剪纸独树一帜的“密码”。

在个性表达大放异彩的时代,艺术没有个体叙事犹如没有灵魂的皮囊。“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的思想深度,是作品立足之本。”

赵澄襄画室。刘梓薇 摄

在赵澄襄画室,一面墙一般高的书柜满是书籍,美术、哲学、文学等等,她坦言并非所有书籍她都能看懂吃透,“但喝茶看书就是我的生活”。“这些‘无用之用’,会涵养一个艺术家的素养和深度。”此外,对生活的觉察和感知能力,同样是一个艺术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感性素养。

“艺术贵在创新,最忌步人后尘。”李奕群在《剪出人间梦幻》中道出关键:“澄襄的剪纸中注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思考和审美情趣。寓情于景,寓情于物,以小见大,无疑是其作品引人共鸣的魅力所在。”

■记者手记

与观众共创让艺术更有生命力

在二号展厅,赵澄襄的作品显然“松弛”了下来。这种松弛指的是画面的结构,没有刻意炫技追求极致繁复的古典美,而是把结构拉开,注重粗线条、大色块勾勒,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

女孩的发丝明明可以细细雕琢,成为作品的难点和焦点,却只是黑色色块加上寥寥几笔月牙纹,大量的留白引人遐想:这女孩是不是作者心里的某一个自己?女孩的脑袋里装的是什么?她想表达什么?于是,一场观者与作者的神交便在这留白空间前产生了。

剥离冗余的繁复,艺术以更轻盈的姿态拥抱时代。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也是留下对话的余地。洗去铅华,让艺术的核心情感直抵人心。真正深邃的变革,在于创作者从“独白”走向“对话”。当艺术家主动拆解了创作的围墙,观众从仰望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意义的共同赋予者,艺术的生命力,由此在无数双手的塑造下蓬勃生长。

文/图:南方+记者 刘梓薇

【作者】 刘梓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这位被曹操逼赐死的心腹谋士,正是为数不多的在曹操统治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之一。曹操作为当时三国时代...
原创 孙... 大禹治水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深深镶嵌在人们心中。大禹在治水的十三年间,兢兢业业,三...
原创 大... 很多人认为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吊死在煤山上,明朝就灭亡了,其实不是的,明朝在崇祯死后断断续续存在了二...
原创 靖... 《威武杨家将二首其一》写道:世代戍边皆尽忠,千秋胜气荡穹隆。常存大节承先祖,不负遗风慰令公。古往今来...
原创 朱...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
原创 刘... 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在看三国演义时,还是很崇拜桃园三结义,很崇拜兄弟三人的深厚感情呢?应该是有的,三...
原创 为... 纵观上海城市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代之后上海异军突起,是全国最大的明星城市,1843年开埠...
原创 末... 末代皇帝溥仪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他虽然身在高位,可他却没有过上预期中的生活。在前半生,溥仪经历了登基...
原创 明... 科考一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选拨人才的重要依据手段,历朝历代的科举选仕规模和方式都不太相同,而且所牵涉的...
原创 熊... 熊孩子,搁谁家谁头疼,这可不是一个昵称…… 然而,具备一定条件的熊孩子,不仅能成才,还能成大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