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边疆战事频繁,为守卫疆土,皇帝往往派遣经验丰富的老将镇守边关,对于皇帝来说,最怕的是莫过于将领叛乱。
不过这些武将手握重兵,却极少造反,他们真的是出于忠诚吗?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原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要知道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忠君”被视为最高道德准则,百姓从小就接受皇权神授的教育,认为皇帝代表国家,忤逆皇帝就是背叛国家。
在这种思想环境下,即使昏庸的君主,百姓也不敢造反,只能忍受苦难,而手握重兵的边疆将领更是经过层层考核,被朝廷认定具备忠诚品质,才能获得如此重要的位置。
一旦获任,他们也会认同朝廷和皇帝的正统性,若要造反的话,首先面临的就是士兵反对和人心离散的困境。
再加上历史上一些教训,这都使得边疆将领即使心生反意,也很难付诸实践。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封建帝国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边疆将领其实也处于下级地位,他们获得重兵不过是皇帝的恩赐。
一旦他们拥兵自重,皇帝随时可以剥夺他们的兵权,甚至夺其性命,因此,边疆将领也存在着对皇权的畏惧,他们没有强大的政治后台,想要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几乎是痴人说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观念深植人心,边疆将领要在这种环境下真正造反,确实难上加难。
一方面,忠君思想和儒家正统观对他们有强大约束,另一方面,他们也怀着对皇权的惧怕,除非社会动荡到极点,他们才会铤而走险,否则他们只能忍辱负重,绝不轻举妄动。
皇帝的举措
其实皇帝也不是傻子,为防止边关大将聚敛力量叛变,皇帝会从多方面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控制。
那些边将会被常态化轮换,一个将领最多只能在边防某一要地驻守三至五年,届时必须调离原防区,接替其职务的新任大将必定是皇帝视为忠心的另一名将领。
在交接期间,新老大将会同时驻防一个时期,相互监督,防止出问题,每次轮换,皇帝都会亲自指定大将的新任防区,避免其跑到与故地接壤的地方重新聚集旧部。
并且皇帝会派亲信担任监军,跟随大将左右,监军的任务是时刻盯梢大将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任何异动迹象,立即就会禀告皇帝。
而皇帝还会软禁大将的家属于京城,作为人质,大将的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统统都在京城居住。
一旦大将在外边有异动,皇帝马上就会拿其家属当做人质,许多大将即便怀有叛心,也不忍心置亲人于死地,比如唐代名将安禄山明知家人被制于京城,但仍然决意起兵造反,最终其全家老小也被唐玄宗赐死,不得不说安禄山也是一个狠人。
最后,皇帝会用重金收买大将,给予其高官厚禄、金银财宝、豪华宅第等物质恩惠,将其权力与个人利益紧密捆绑在皇帝车驾上。
大将们生活优渥,地位崇高,自然就失去叛变的动机,哪怕心有不甘,也要打压住这股冲动。
凭借这些手段,皇帝构筑起了一个远程操控的巨大机器,严密限制着边将的一举一动,能够突破重围成功叛乱的例子寥寥无几,大多数边将还是选择忠诚,不敢造次生非,这充分说明了皇权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控。
后勤问题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见军粮的重要性,历史上许多大规模战争均因后勤问题而失败。
如赤壁之战,曹操率领30余万大军远涉长江扎营江北,进兵荆州前,其粮草后勤已出现问题。
此战其大本营设在周瑜防守的襄樊,派朱盖率领水军屯于樊口,阻断孙刘联军粮道,孙刘则以火攻,烧毁曹军战船断绝其退路。
曹军无粮充饥,被迫撤退大败而归,官渡之战中,袁绍率40余万联军围攻曹操,曹操采取持久战,袁军粮草不继军心涣散,最终溃败,这些都说明,后勤能力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
后勤工作主要包括军粮、军需、医疗等方面,军粮能否保障,关系军心稳定,军需是否及时补给,影响部队战斗力,伤员救治是否到位,关乎士气高低。
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保障,例如汉武帝和匈奴作战时就征集民夫运粮。
唐玄宗平灭突厥,每年运粮劳军费钱财巨大,这些通常依靠朝廷拨付,如明朝边军十余万,全靠朝廷供给军饷,一旦发动战争,开支更是天文数字,不少朝代因战争导致国库亏空。
如果边将想造反,后勤则成其制约,数十万大军粮草难支,朝廷一旦断绝补给,其造反之路注定艰难,欲积蓄军需以备不时之需也难以为继,若运粮过多必招朝廷猜忌。
正因无法解决后勤问题,历史上成功造反的例子屈指可数,除非确有迅速推翻朝廷、取得粮仓的把握,大多数边将不会轻举妄动,选择忠诚为上,那么历史上那些兵变成功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兵变成功
就拿赵匡胤来说,赵匡胤擅长韬光养晦,他低调谦虚,不显山不露水,却暗中培植势力,陈桥兵变前已经羽翼丰满。
赵匡胤在后周时期,通过担任殿前司都点检的职位,直接控制了禁军中的铁骑军和控鹤军,这两支部队都是骑兵,号称“天下第一骑”,不仅数量众多达到5万人,且作战能力强悍。
赵匡胤与这些禁军关系密切,禁军将士对赵匡胤忠心耿耿,此外,赵匡胤还通过自己的兄弟和朋友,渗透了侍卫司管辖的龙捷军和虎捷军。
这两支部队也都是禁军的精锐,号称“天下第一步”,可以说,赵匡胤通过职务和人脉,将后周禁军的主要力量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强大的军力支持,为赵匡胤的兵变夺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且那个时候的国内上下已经无人能够制约赵匡胤的行动,柴荣这个当世名臣,不幸英年早逝,留下还在孺子牛斯的儿子恭帝柴宗训,重臣王朴也已过世,柴荣指定的宰相范质等人不擅政事,更无从掌握军权,赵匡胤在后周朝堂上已经无人能敌,为他夺取帝位扫清了障碍。
而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藩镇势力强大,有如诸侯藩王,对皇帝构成威胁,后周世宗柴荣为制衡藩镇,大力扩充直属的禁军。
但柴荣担心禁军势力过于集中,对皇权不利,于是将禁军分成殿前司和侍卫司两个系统,分别设置各自的主将,相互制约,这一制度安排造成了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
赵匡胤恰好把持殿前司大权,又与侍卫司心腹悄悄拉拢关系,分而治之,最终造成无人能够有效制约赵匡胤的局面,可以说,后周制度设计中的漏洞,也成就了赵匡胤夺取帝位的关键。
结语
在古代的这种背景下,选择了造反就要面临巨大的风险,虽然成功后的利益也很大,但是能够成功的只是极少数人,一旦失败,就要面临着株连九族的危险,这些镇守边疆的将军们大部分都不会选择造反,因为造反很大的概率就是赔本的买卖。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