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道鹏 陈浩
西去东来,从古陶瓷文物视角看丝路文明,是种什么体验?
“一眼千年!惟妙惟肖的胡人俑、鲜活立体的骆驼俑集中亮相,置身展厅,仿佛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暑假期间,游客李灿带孩子奔赴郑州,看唐朝陶瓷版“西游记”在此上新。
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红色海报、富有艺术想象力的主题,集纳了百余件唐代的陶、瓷器展品……7月12日,“西游记——唐代陶瓷中的丝路文明”展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幕,带领观众重返大唐丝路的辉煌历史。
“古陶瓷是凝固的艺术,更是历史的佐证再现。”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此次展览以唐代陶瓷为载体,通过“沙漠之舟”“西域奇谈”“胡风唐韵”三大篇章,全方位展现唐代陶瓷中蕴含的丝路文明元素,为公众了解古丝绸之路打开一扇更直观可感的窗口。
穿越茫茫大漠,骆驼是丝路商队的主要交通工具。
走进展厅,形态各异的陶瓷骆驼引人注意,它们或四腿直立,抬首跋涉,行走在风沙中的动感十足;或曲跪在地、颈部上扬嘶吼,似是正在歇脚或准备启程……它们是“沙漠之舟”,驼峰之间鼓鼓的包囊清晰可见,西去满载丝绸、茶叶、陶瓷等;东来带回玻璃、金银器以及各类文化。
驼铃声声,穿越千年风沙;梵音袅袅,回响万里古道。
展览中,文明交融之感在更多陶瓷造像中得以充分展现——
“天神降魔像”“彩绘天王俑”“三彩釉陶捧经幢狮”等生动呈现佛教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面部表情丰富的人俑,有胡人穿长袍汉服,也有汉人着时尚大翻领的胡服,从中窥见文化交融中影响着沿线国家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等;与“中国”同名的“CHINA”陶瓷,其形态也更为多姿,三彩贴塑提梁壶、三彩穿带刻花壶等受波斯人金银器形制启发烧造而成,展现出高超的陶瓷制作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自古山水相连、心手相牵,“西游记”展览通过陶瓷文物揭示了一条“古代全球化”之路: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茶叶,输入葡萄、胡椒、佛教文化等;展览还揭示出文明融合的“中国智慧”,如粟特人汉化同时,汉人也在吸收胡乐、胡舞。这种“双向融合”为当代文化交流提供范本,彰显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
展览中,一些珍贵的文物颇为罕见,个别还属首展。
展厅中央,首次对外亮相的“三彩飞天俑”吸引许多观众驻足,不同于敦煌壁画、巩义石窟等壁画中的飞天,三彩飞天俑以立体式陶俑形态呈现,其刻画细腻、飘逸灵动、美感十足。
多出现于中亚、西亚艺术中的单峰驼形象,在展出的一尊红陶彩绘单峰驼上得以看到,其保存完整、形体高大,体现了中西文化交往。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开放与包容的丝路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谈及此次策展的初衷,何飞说,希望通过陶瓷角度让更多人重温丝路文明,不仅能更好地去理解历史,还能更好地传承文明。
据悉,此次展览由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展览将持续至12月12日,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学术讲座、文化体验等活动,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丝路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