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典雅之冠:18世纪意大利萨沃伊王朝的宫廷生活与艺术
时间:7月15日至10月19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层展厅三
为纪念中意建交55周年,广东省博物馆联合意大利都灵博物馆基金会、都灵夫人宫古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倾力呈现国内首个聚焦“萨沃伊王朝宫廷生活”的特展“典雅之冠:18世纪意大利萨沃伊王朝的宫廷生活与艺术”,这也是该展览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亮相。
展览汇集166件/套意大利萨沃伊王室珍藏,全数展品皆首次来华。展品涵盖钱币、画作、家具、服装、瓷器、银器、扇子等品类,通过“尊贵之城”“华彩宫廷”“东西对望”三大篇章,全面呈现18世纪萨沃伊王室的宫廷生活与艺术风尚,以及风靡欧洲的“中国风”潮流。展览还特别遴选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外销艺术品,以“中国风”艺术向西方扩散的核心枢纽——广州口岸为视角,生动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
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
时间:7月20日至10月20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1号厅
这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有“天下第一名社”美誉的西泠印社近年最大规模的外展,展品为西泠印社建社122年来200余件社藏金石、书画精品,作者包括“创社四英”丁仁、王禔、叶茗、吴隐;历任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大师名家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李叔同、沈尹默、吴湖帆、潘天寿、丰子恺、傅抱石、陆俨少等。通过展览,观众可以看到百廿年的印人、文人交往史,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抉择与思考。
激越至沉静——山水风景中的陈树人与方君璧
时间:7月15日至8月17日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1号厅
陈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合称为“二高一陈”,是“折衷派”(“岭南画派”)的代表艺术家。而方君璧的创作虽以西洋画为主,但她曾于1920年代在广州跟随高奇峰学习国画。
二十世纪上半叶,既与政治核心圈有密切接触、对政治变动有深刻体验,同时也潜心绘事的艺术家并不多,陈树人、方君璧即在其中。在创作中,二人并未在主题上积极呼应现实变革,也鲜有强劲有力、高亢勇进的风格笔调。他们将视线转向自然,感受自然风景,并专注地描绘其本身。在人与自然的交汇之间,他们消解内心的郁结,安顿内在的心灵,坚定个人的精神操守。这些山水、风景绘画,不应仅仅被定义为对于自然的再现,而更包含了在巨大外势压力下感到无可奈何之时,流露出的兴叹。这种隐曲、幽微、沉静的绘画美学,既关乎艺术家的个人性情,也承载着陈树人、方君璧作为历史亲历者对于激越现实的回应方式。
艺为星火:一八艺社的时代档案
时间:7月15日至8月17日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2号展厅
1930年5月21日,一群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的青年学生在西湖之畔改组创办于1929年的“西湖一八艺社”,正式成立中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学生团体——一八艺社。他们脱胎于“为艺术而艺术” 的窄小,拒斥虚饰与空谈。在国难当头与文艺更新的历史交汇中,举“为人生而艺术”作旗帜,走出苏白堤,走向拱宸桥,走入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以创造之力回应时代之问。他们开启中国先锋美术的集体实践路径,并为中国革命文艺立下典范。
展览聚焦 “一八艺社”相关的四个团体及其四次关键展览,透视其中的演变脉络,重构一个共同的一八艺社图景,进而追问:在现代中国初兴的历史现场,这些艺术“新芽”们是如何看世界,表现世界,乃至以自身之力介入世界?
——香港——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
时间:6月28日至10月5日
地点: M+博物馆地下大堂展厅
广州与香港这两座语言文化相连的港口城市,既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亦是重新思考艺术和其意义的起点。二十世纪初,广东艺术家突破传统绘画的文人趣味,创造出着重社会关怀的写实主义,题材涵盖日常生活中的娱乐与劳动,以至战争与灾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与香港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广东艺术家透过政治宣传画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构国家形象,而香港艺术家则继续力求与国际潮流接轨。尽管如此,两地承袭了共同的现代艺术遗绪,创作风貌迥异之中,仍不时展现出错综而微妙的共鸣。
展览分为“图像与现实”“身分与性别”“地方与国家”“平衡世界”四个主题单元,从历史脉络出发,重新审视艺术和艺术家如何介入社会、建构现实。展览汇集广东及香港艺术家逾200件精品,涵盖不同媒介,包括水墨画家赵少昂、高剑父、关山月和黄般若;油画家李秉、鸥洋、丁衍庸和王少陵;版画家古元、黄新波和李桦;漫画家廖冰兄和叶因泉;以及摄影师陈迹、沙飞和邱良。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