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因地热导致变形的可能
徐文宁
徐文宁, 1990年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鉴定职称,国内著名文化经纪人 艺术品收藏家、鉴定家。历任江苏爱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副馆长、北京天物馆副馆长、江苏省文交所副总经理、南京大贺传媒首席艺术顾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顾问、文物鉴定专家、上海海关学院文物缉私客座教授。出版《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图录》《天物馆藏瓷》《玉佩收藏的故事》《台阁气象—长乐阁明清状元书画集》等十余本艺术类书籍,为国内20多家杂志、拍卖公司撰写百余万字鉴赏、拍卖信息类文章。2008年发表全国第一篇 “艺术品证券化新尝试”论文,系统阐述理论和运做模式。
玉器因地热导致变形的实证,迄今缺乏直接的官方考古报告或权威学术论文。但结合行业研究与出土实例,可归纳以下关键点提供大家分析以辨信息真假:
一、地热变形所需的科学机制与学术认可
地热作用的物理基础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热场中的温度梯度和压力变化,是因地层变化而引发,最终导致岩石(包括玉石)蠕变现象。例如,美国Heber地热场的研究发现,长期开采导致的热收缩效应,可使地层发生显著变形,这种机制会对附近的岩石,也包括玉器埋藏环境产生影响。但是,这里有个先决条件,即“长时间、局部大范围的地层应力变化,打破了地下温度梯度和压力的平衡关系,发生了缓慢的蠕变现象”。不难发现,这个先决条件往往与中国古代的堪舆学,也就是墓葬的风水学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古人选择墓葬地是力避这些不良因素的。所以目前对严重变形的玉器,尚无出土报告,迄今缺乏直接的官方考古报告或权威学术论文。
玉器的主要成分为透闪石、阳起石等硅酸盐矿物,其熔点较高(约800℃以上),一般环境下是不具备变形的条件。但也不能排除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如地热区域)会导致晶格结构的松弛,产生塑性变形,并且这样的环境变化,绝不会只针对一件玉器而产生。尤其是珍贵玉器的出土环境,陪葬玉器一定不止一件,所以因地热作用变形的玉器理应也绝非仅一件。故此,同样环境同等质地的物质,仅出现孤例,是不符合地热变形的科学普遍规律。并且地热作用下的物理变化,一定会使玉器产生次生变化,诸如沁色、钙化、白斑等,绝无可能还是那般晶莹剔透,润泽可人。换句话说,自然规律就是有得有失。物质占位互换,才会发生变化。绝不会出现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滑稽现象。
那么存不存在地热作用?回答是肯定的。许多玉器表面呈现熔蜡状,也就是在侧光条件下,放大了看玉器表明,会出现蜡烛滴泪的皮壳改变,这种形变一般被认为是古代加工打磨的痕迹,因地热作用,粗糙的打磨面和玉质晶体内的水分子熔合形成。打个比方,在历史的漫长的时间长河里,粗糙的打磨面颗粒就如同现代的一小撮面粉,被晶体内因地热释放出的水分子,和成了熔蜡状。此外,半拉山遗址出土的玉环出现“错牙”现象(上下或左右错位),被学界也视为地热与地压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再例如无锡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亦有类似现象,器形扭曲且伴有冰裂纹,符合“入土年深日久受地热影响”导致翘曲不平的塑性变形,其表面的鸡骨白沁被认为与地热加速矿物蚀变有关。
二、争议与学术验证
1.争议焦点
部分学者对“地热变形”持谨慎态度,认为玉器的弯曲更多源于材质不均或外力挤压。还有的观点指出,所谓“地弯”可能就是古人“就料随型”工艺的结果,而非埋藏环境导致。
2.科学验证方法
热释光测试:通过测定玉器受热历史,可判断是否经历过高热环境。例如,有研究机构对红山玉器的热释光数据显示,部分器物曾暴露于300-400℃的地热环境中。电子显微镜观察许多玉器的晶界会出现熔融痕迹判断其应该和地热变形有关。但这些有形变的玉器,经矿物成分分析,因地热作用会导致透闪石的结晶水流失,形成鸡骨白沁。
因此无论官方研究与行业共识,都承认有地热作用,但仅限于蠕变现象的塑性变形特征,并不等同于行内人说的“地弯”现象。
例如北京市文物局的《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的中国古玉鉴定研究》亦提到,地热导致的“熔斑”是高古玉次生变化的典型标志。相对民藏的一些古玩界,一边普遍认可地热对玉器的影响,一边更在意的是想借“这种现象不可人为仿制”,而加大交易上的筹码。
所以玉器在受地热变形的例证尚未被官方研究系统收录的情况下,炒作“地弯”实际是一种利益驱使。不过,地热变形的机制是存在合理性的,并且地热引发的高温与压力可以导致玉器矿物结构松弛,产生蠕变现象的塑性变形特征,出现熔斑、轻微变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然,鉴别要点一定是要全面的去伪存真,结合沁色分布、微观结构及科学检测,方可区分自然地热变形与人工仿造。期待未来通过多学科合作,为地热变形的玉器研究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
下面对网络上流传的这件所谓“地弯玉器”,说点笔者的意见。首先大量的数据证明,地热作用仅出现蠕变现象的塑性变形特征。因此这样的直角折弯,以及所有与弯有关的部位沁色钙化光泽变化,都不符合蠕样塑性变形,并没有见到冰裂、沁变、钙化等。因此应该另有蹊跷。
《说文解字》段注云:"系璧,盖为小璧,系带间,左右佩物也。所谓“左右佩物”,即指它可以作为枢纽,使绶绳自不同的方向穿带而过。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25厘米之间。而这张图上玉璧大小在5cm,形较小,并且玉璧单面工,明显与绅带之物不符。
系璧有一种出土于车马坑中的小玉璧,是一种实用器,可将马勒不同方向的绳索,通过小玉璧,拴在一起,此类系璧直径一般不会大于5厘米。由于这种绳系是从马勒口通过的,因此,《说文》将“衔”意,称为口中含着的动作,于是出土于车马坑中的小玉璧,也就被称为“衔璧”。《大戴礼记》中说,“诸侯含以珠,饭以璧。”这个饭璧就是饭含的意义,是古代人担心逝者到了阴间,没有饭吃,就把玉璧当饭,衔在了死者的口中。由此,死人含璧也被称为了“衔璧”。而这种发生在葬文化中的“衔璧”,在春秋时期,被引申为一种投降仪式,即“面缚”、“衔璧”、“舆榇”三要素。面缚就是战败国国王,把自己双手反捆,“衔璧”就是怀着被处死的准备,为自己先喂上一个玉璧,“舆榇”是由一些官吏抬着一口空棺材,跟在国王后面,向敌人投降。据此,图上的玉璧如果是真品的话,那么他可能是马勒上的“衔璧”,又或是死人含璧用的“衔璧”。所以是故意做成这般模样,也就可以理解它为什么是单面工了。因为古人绝无可能做单面的谷纹玉璧用于绅带。总之,小小玉璧显现在我们面前,往往有许多许多历史故事,如果我们面对尚不知晓的用途掌故,而妄议其成因为“地弯”,便有哗众取宠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