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7月9日讯(记者 王国柱)近日,泰州籍艺术家游本昌92岁入党的事迹在家乡引发强烈反响。这位从泰州走出的老艺术家,用76年坚守圆入党梦、70载从艺路诠释“扎根”力量的人生,成为泰州市花鸟画研究会的鲜活教材。“游先生演79个龙套仍潜心打磨,我们画花鸟,更要对每一片叶、每一朵花葆有敬畏。”在泰州市花鸟画研究会学习座谈会上,会长李俊的话让人深思。
游本昌(左)回乡期间与李俊合影。
学习游本昌的倡议发出后,会员们首先在艺术信念上对标看齐。以往画牡丹急于渲染富贵气象,如今会员们会清晨蹲在梅园观察花瓣上的露珠如何折射晨光;从前画麻雀总凭印象落笔,现在大家常守在泰州老街的屋檐下,看鸟儿啄食时的神态、梳羽时的灵动。老会员叶国权的新作《晨露牡丹》里,花瓣上的水珠带着颤巍巍的光,他说:“游先生把‘小角色’演成了经典,我们也得让画里的‘小生命’活起来。”
“游先生演济公揣着粮票跑遍寺庙,我们画泰州的花鸟,怎能不把脚扎进家乡的泥土里?”李俊带着会员们把画室“搬”到了田间地头。为了画好溱湖的芦苇,会员们凌晨五点撑船进湖,看晨雾如何漫过苇秆、露水怎样从叶尖滚落;想捕捉老街墙角的青苔生机,大家蹲在石板路上半天不动,就为记录阳光斜照时青苔泛起的微光;就连卖花姑娘竹篮里的月季、栀子,也成了会员们追踪写生的对象——跟着花农走街串巷,记录不同时段花朵的开合姿态。年轻会员翟健的速写本上,记满了“南门桥的紫藤下午三点最舒展”“东城河的荷花在雨后更显风骨”的笔记。
在坚守定力的学习中,游本昌“52岁成名仍淡然、90岁演戏仍精进”的人生态度,让会员们深受触动。泰州年近九旬的张执中在明代乔园工作室中潜心作《成功不易》枇杷图,以画笔歌颂革命成功的艰难险阻和来之不易。91后会员李颖琦曾总想着“快点参展、快点获奖”,如今沉下心临摹古画,画室里少了急功近利的议论,多了“笔耕不辍”的专注,墨香里飘着越来越浓的“慢工出细活”的沉静。
从画室到田野,从笔墨到行动,泰州市花鸟画研究会的这场学习热潮,正让“爷叔”精神在泰州的花鸟草木间生根发芽。正如李俊所说:“游先生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从不在速度里,而在扎根的深度、坚守的厚度里。我们笔下的花鸟,要画出这份泰州人的风骨。”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