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炊事员骗过守卫汇报兵变情况,李克农听后大惊失色:准备战斗
创始人
2025-07-10 04:02:02
0

1949年毛主席进入北平之后,由于城里的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党中央决定留在香山,而毛主席也在香山的双清别墅中住了下来。为了保密,双清别墅对外称劳动大学。

但尽管如此,这里还是发生过一件不为人知的事。

一次,警卫团的炊事员骗过了守卫,急急忙忙地来到了中共驻地,向李克农报告情况,李克农听后顿时大惊失色,向周恩来报告后,立即通知警卫战士:做好战斗准备!

那么,这里到底发生什么事,令身经百战的李克农如此慌乱呢?

毛主席入住香山

1949年3月下旬,随着北平的解放,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准备把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驻地搬至香山。

其实从1948年底,党中央就开始研究定都北平的事了,那么当初他们是如何选定香山作为毛主席的住所的呢?

当时彭真已经在北平市委机关选地址找遍了北京的各个地方。叶剑英已经入住了颐和园,也曾考虑让毛主席来这里住,但考虑到颐和园是皇家园林也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人员比较复杂所以无法保证安全。

作为毛主席的驻地,首要考虑的条件一定是能够保证毛主席绝对的安全,尽管北平刚刚解放,但城中的环境比较复杂,而香山远离市区且环境优美,此地还有三千间屋子,因此叶剑英在听取汇报之后认为选择香山作为驻地是最为合适的。

随后李克农带着13个人和北平市警备司令员一起来到香山进行了考察,经过充分地勘察后,确定将双清别墅作为党中央的驻地。

将选址定在这里还有另一层的原因,当时青岛尚未解放,敌机随时都有可能来轰炸,而香山的环境比较隐蔽,香山主峰香炉峰又是北平的制高点,因此一旦有什么情况也能第一时间发现。

为了保证安保,中央办公厅、中央警备团组成了西郊治安委员会,研究确定由办公厅警卫处负责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警卫工作。

同时为了保密,中央在香山的驻地代号称为“劳动大学”,简称“劳大”。

1949年3月23日上午11时,毛主席一行人从西柏坡出发,为了确保路上的安全,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在到达涿县后乘坐专列到达清华园站,在颐和园休息片刻后赶赴西苑机场参加了阅兵仪式,会见民主人士之后,再次坐车晚上才到达了香山的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原是一座私人宅邸,院内环境幽静,里面的房间也都一应俱全。

毛主席看到后表示非常满意,他高兴地说道:“这个院子很好啊,比我们在西柏坡的院子更大更漂亮!”就这样,毛主席在双清别墅住了下来。

其余的四位书记则住在了来青轩,与双清别墅相距不过二百米,往来也比较方便。

来到香山之后,毛主席的工作更加繁重,但他的工作习惯也有了些许的改变,在延安时期毛主席修改文件一贯用毛笔休息,到了香山之后就开始改用铅笔。

入住香山时,毛主席除了要指挥百万军队夺取解放战争还要组建人民政府创建新中国。

因为“劳动大学”的特殊性,之后也被人猜出这里就是中央机关,毛泽东的住处,而这也引起了国民党特务分子的注意。

其实面对着这样的局面,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始终都有思想准备,因为当时北平城内的治安并不好,而中央领导机关在香山并没有派太多的兵力把守,更加重要的是傅作义的部队是和平解放过来的,其中也有着不稳定的因素。

李克农在执行治安工作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加强戒备,考虑到傅作义部队中的因素,李克农也在他们的部队中增设了指导员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同时也秘密设置了一些耳目。

尽管李克农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但当事情真正来临时,也让他五雷轰顶,有些措手不及。

炊事员报告情况,李克农立即下令准备战斗

一天早上,警卫团的炊事员老刘正在院子里工作,发现院中出现一阵骚乱,见到情况,老刘立即准备向中央领导报告。但院内情况紧急,大门也有士兵把守,他想了想,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从墙角拿起一担箩筐走到了大门口,一到门口,守卫就大声喊道:“站住!老刘,营长有令,不准随便外出。”

老刘笑嘻嘻地说道:“我是去外面买肉、买鱼、买菜,中午给你们改善生活啊!怎么是随便外出呢。”

守卫稍微起了一丝疑心问道:“司务长为什么不去?”老刘继续随机应变道:“他不是在开会吗!是他让我去的。”

在老刘的精湛的演技下,守卫的顾虑被打消,老刘骗过守卫之后赶紧挑着大箩筐溜走了。为了以防万一,老刘还回头看了看有没有人跟随,随后七拐八拐走了好几个弯儿才来到了中央驻地,将情况如实上报给了李克农。

李克农听后大惊失色,立即拿起电话向周恩来报告,随后马上通知香山的警卫战士们做好战斗的准备。

那么,到底是谁敢袭击香山毛主席的住所呢?

原来,在和平解放北平谈判的时候,傅作义要求给他保留一个加强警卫团,但是队伍里总有一些思想还没转过弯的人。警卫团中的两个营的营长猜测出来中共机关在香山,便决定武装冲击香山。

这天他们发现傅作义不在军营内,于是便伺机动员战士们,一起袭击香山。在两个营长的鼓动下,傅作义的旧部蠢蠢欲动。

这些国民党军无组织无纪律惯了,和平解放改变之后,一时无法适应解放军的纪律,一时感觉憋屈却无法释放。在营长的怂恿下,士兵们的情绪终于爆发,几百人振臂高呼,要打到香山去。

而老刘见到这架势,顿感不妙,便立即报告了李克农。

另一边,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也接到了周总理的紧急来电,周恩来赶紧说道:“赶快调一支部队去香山执行紧急任务。”

聂荣臻很是疑惑,如今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在香山究竟会出什么紧急的事呢?

周恩来告诉他:“有两个营要冲击香山。”周恩来的一句话让聂荣臻这个身经百战的大将震惊万分。

随后便立即指示聂荣臻马上做两件事:

一、派一支部队去傅作义的警卫团;

二、对逃散的士兵进行全面搜捕,直到找到为止!华北军区部队也在北平的正南方向的河道旁发现了没几个散兵,随后便将他们关押了回来。

聂荣臻立即给警卫北平的207师打电话让他们赶紧派一个团去往傅作义的驻地,进行军事包围,解除他们的武装。

唐永健带领的团部悄悄地包围了闹事的大院,而此时冲击香山的两个营也都回到了大院。

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唐永健派解放军悄悄守卫在院外的制高点,唐永健也找到团里的党代表,告诉他们现在你们已经被包围,除了放下武器已经没有了别的出路。

经过三个小时的煎熬,傅作义警卫团眼见大势已去,便无奈放下了武器。

但此时唐永健的心中还是有些不安,因为团里的几个重要官职的人都不在,有的可能已经回家睡觉了,以防明早发生混乱,唐永强决定连夜将他们抓起来。

第二天凌晨,唐永健终于完成任务将傅作义警卫团全部捉拿归案,于是便和聂荣臻打电话向周恩来报告。周恩来得知后,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赞赏地说道:“抓得好,这样我们就更主动了。”

整个过程动魄惊心,但在聂荣臻和李克农的齐心协力下,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傅作义的警卫团全部抓捕。

尽管当日已经解决问题,但为了以防万一,警卫人员彻底站在岗位上守护着香山。夜静得出奇,我军战士始终不敢松懈,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第二天一早,已经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出门散步的时候才知道昨天发生的情况。

对于这样的事情,身经百战的毛主席早已见怪不怪了,他一边走着一边笑着对阎长林说道:“别搞那么紧张,为我毛泽东,害得你们不睡觉可不行啊!”

对于此事,傅作义仍尚未得知,第二天就去到了叶剑英的办公室讨要说法,而叶剑英也不知道这件事,才好言劝走了他。

另一边,傅作义的秘书王克俊也来到了华北军区,说我们不讲信义,过河拆桥。唐永健站出来气呼呼地说道:“傅先生留下全副武装的军队,是干什么用的呢?不是要保证他自己的安全吗?”

王克俊也接话道:“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卸掉警卫部队的枪呢?”唐永健这才将话题引到了正题上,他问王克俊:“你能保证目前留下来的这些士兵中没有蒋介石派来暗杀的特务吗?”

王克俊不再那么盛气凌人,低着头好像意识到了错误,说道:“我没有这个把握。”

唐永健告诉他,对于这件事也不会为难傅作义,你回去以后挑三五十个可靠的士兵,他们是可以携带武器的,而其他人的武器要全部收上来。

王克俊回去之后向傅作义作了汇报,随后按照唐永健的要求挑选了35名贴身侍卫。

不久之后傅作义来到香山向毛主席请罪,他告诉主席,自己的一部分侍卫在和共产党共事三个月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工作是认真负责的。

坐在旁边的周总理也知道此次事件只是一部分人在搞鬼,也在这里给足了傅作义的面子,他说道:

“我们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十全十美,有时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就来不及和傅先生打招呼。”

毛主席也接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希望傅先生能够理解,但还是将问题说到了点子上,他表示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是什么人,我不信他不会在我们身边安插特务,不在你身边派奸细。

毛主席一语中的,令傅作义恍然大悟,傅作义笑着说道:“我非常感谢毛先生、周先生对我的关心,对此,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中。”

就这样,在周恩来和毛主席的指挥下,这起事件圆满落幕。

通过这次事件,也让一向不想搬进中南海的毛主席改变了想法,终于在众人的劝说下,毛主席搬进了中南海,住进了丰泽园的菊香书屋。

毛主席搬离香山入住中南海

最初,毛主席搬离香山也不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

建国前的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为了筹备新中国的建国事宜,毛泽东经常会在城里工作而没办法返回香山。遂只能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紫云轩睡觉。

香山事件发生之后,周恩来也曾多次要毛泽东搬到中南海,但毛主席已经明确表示自己是不会住皇帝住过的地方的。

其实在搬离香山时,身为北平市长的叶剑英也曾向毛主席报告,希望他们能够进驻中南海,但毛主席仍旧固执己见地说道:“我不搬,我不做皇帝。”

中南海是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住过的地方,自始至终,毛主席都没有把自己看作是统治者,因此很忌讳这个地方,甚至他不想自己和皇家禁苑有半分的联系。

对此,叶剑英是非常清楚的,但从毛主席的安全来考虑中南海确实是他最适合的地方。

周恩来对毛主席说道:“你还是应该听父母官的话。”但毛主席仍旧不做半分退让,表示这是原则问题,没有任何商量。

周恩来继续为叶剑英说情,这里没有围墙,警卫的压力也非常大。毛泽东再次严词拒绝:“不谈不谈。”

为了说服毛主席住进中南海,在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也对刘少奇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主席不住进去,我们就不能高枕无忧嘛。”

毛主席历来是不喜欢让太多人操心自己的,为了不麻烦别人,毛主席只能决定搬进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据叶子龙回忆,会议结束之后,毛主席对他说:“听人劝,吃饱饭,搬就搬吧。你也准备准备,咱们进城。”

终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夕,毛泽东搬到了菊香书屋。

毛泽东一动,中共的几位领导以及中央机构也都搬进了中南海。最先搬进来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机关,以及中央军委机关、中央宣传部机关。

中共中央的几个单位进入中南海之后,分布在毛泽东办公和居住的丰泽园附近。

在搬进中南海之初,由于行事匆忙,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们首先入住了一些不用大动干戈收拾的地方,稍微好一点的宽敞一点的地方就作为开会的办公使用,那些杂乱无章的地方就先用来住宿。

菊香书屋北面的其中一处院落中,西面和北面的楼是机要室。

而机要室主任叶子龙也住在周围,每放在这里收到一些紧急的电文,叶子龙就会立即送进菊香书屋。由于叶子龙需要在毛泽东的身边随行,所以机要室的主要工作是由机要室副主任康一民来负责。

初进中南海之初,由于全中国的战事还未结束,还要筹备国家新政政权,因此机要室的人是最忙的。

尽管已经搬进了中南海,毛主席在行事作风上与慈禧太后和袁世凯等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他把这里的一切当成公家的东西,在毛主席的账目中,也清楚地记载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的花费。

1955年7月,国家行政机关任命实行薪金制时,毛泽东的工资为404.8元,可能很多人认为毛主席住在中南海是供给制。

而在1968年1月的毛泽东家庭账目支出的那一栏中,月房租费就有125.02元,剩余的支出为12月、1月的党费40元;日用消费品92.96元;液化气9.6元;伙食659.13元,后还有送给王季范和章士钊的4400元。

1955年实行薪金制以来,李银桥曾拟过一个《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计划》,上面列出了毛主席家庭支出中的9个项目,其中主食450元,副食品120元,日用开销和一些零碎支出为33元。

而这也只是20世纪50年代的支出,到了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家庭的支出也多了不到90元,但这笔费用也超过了毛泽东和江青的总工资。

可见,毛主席身为国家领袖,在住进中南海之后仍旧视自己为一名老百姓,他的家庭支出也和普通的家庭一样,工资全部用来养家糊口,伙食上的开销也是最大的。而他作为主席,不管做什么都不走公费,也不会白吃白喝公家的。

不过,最令人感动的是,毛主席在账目上标明的房租和液化气钱,支付房租确实是超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账目上那9.6元的液化气钱,也让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住在中南海,就连个人的液化气钱都分文不少,而我们也看到了毛泽东在生活工作上对自己的要求之严格。

在中南海,毛主席一住就是二十七年。尽管住在香山的时间不长,但也让毛主席充满回忆,要问当初冲击香山的那两个营最后结果如何,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毛主席伟大的胸襟。

两个营部交给了华北补训兵团拆散重组,而剩余的一个没有冲击香山的那一个营的干部,一部分送到了石家庄步兵学校学习,毕业之后也都成为了新中国的骨干。而那两个被抓起来的干部也经过思想改造之后,也很快恢复了自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如... 自夏朝迄今,中国历经无数朝代,演变出一段段曲折的历史。考古发现一直是揭示历史谜团的关键,而帝王陵墓更...
原创 我... 毛主席为什么伟大?研究资料汗牛充栋,历史客栈之前也介绍过很多了。 中国近代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
原创 厦... 1949年10月,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大半个中国,蒋介石在准备逃往台湾前,为了能更好地守卫台湾,他亲自...
原创 唐... 皇帝前去探望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消息传来,引发了武则天的不满。她感慨皇帝的轻率行为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原创 1... 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原创 骑... 网上有几句最新的流行语: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长翅膀的人不一定是天使,也有可能是鸟人...
原创 从... 1934年12月,旧日本海军省和军令部提出的《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列入了两艘长江炮舰的建造预算...
原创 淮... 1955年,新中国大授衔前夕。 关于粟裕到底授予何种军衔,一直是中央讨论的焦点,刘少奇强烈推荐粟裕授...
原创 杨... 杨玉环和李隆基之间的故事自古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对两人之间的一些事情,大家也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尤其...
原创 钱... 钱文忠:儿子对我说易中天讲的三国,都是错的!背后隐情令人深思 钱文忠我们都知道,这一个靠《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