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顶尖瓦格纳歌唱家顶着高温齐聚上海大剧院,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进行最后的彩排。7月4日至6日,由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出品、上海歌剧院制作的拜罗伊特音乐节2022年版瓦格纳三幕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作为“拜罗伊特在上海”三年歌剧计划首部重磅巨作,即将迎来亚洲首演。这也是这部瓦格纳巅峰之作在申城的首次亮相。
这是一场时长4小时55分钟的“马拉松”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被公认为瓦格纳最难的一部作品。其贯穿全剧的半音化和声对艺术家的音准提出挑战,持续4个多小时的无终旋律更是对指挥、歌唱家及演奏家体力的考验。
主演伊索尔德的女高音丽丝•林德斯特伦告诉记者,“近5个小时演出,演员的身体、大脑都在高强度运转,强度非常大,但这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最超凡入圣的音乐。”而这次与指挥家、钢琴家、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的合作,让她赞叹不已,“上海团队的国际化协作令人惊叹,每个人都非常敬业和专业。许忠大师和乐队的精准演绎,让歌唱家能在舞台上尽情发挥。”
主演特里斯坦的男高音叶林•凯夫斯则坦言,“演唱瓦格纳需耗尽生理与情感的全部,‘特里斯坦和弦’的哲学深度更要求演唱者与角色高度共鸣。”据他介绍,特里斯坦这个角色光演唱部分就有1小时45分钟,需要演员全身心投入。
而在许忠看来,如何通过演唱和音乐细腻入微的塑造能力,准确描绘并传递出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其他角色对心理产生变化的催化作用或本能反应,是这部作品能否抓住观众的关键,“这需要指挥对作品深入了解和精准掌控,也需要乐团、合唱团与角色们较高的声音可塑性。这是我们一个月来不断打磨的重点,也是现场观众聆听、欣赏这部剧的关注重点。期待正式演出现场,我们与观众们在瓦格纳的伟大音乐中感悟到相同、相通的情感共鸣。”
此次与上海歌剧院艺术家们的合作,也给这组世界级的歌剧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埃吉尔斯•西林斯就感慨,“2023年刚刚与上海歌剧院合作过《罗恩格林》,没想到这么快便开启了又一部瓦格纳巨作。尽管这次的剧目更具挑战,但上海歌剧院艺术家们的表现却依然出色。”
男高音于浩磊在剧中饰演梅洛特,“这是我遇到的最难的一部歌剧,我一直借着能和国外艺术家同台的机会虚心学习他们的发声技巧,因为德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一些辅音的咬字就要非常清楚,观众才会听清在唱什么。”
据悉,此番上演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由拜罗伊特音乐节导演罗兰•施瓦布团队在2022年打造首演,天地的双重椭圆象征着宇宙与心灵的共振,开放式的天空中既有星空中的浪漫约定,也有雨雪与雷暴的心灵冲击,展现出人性与自然的共生。为确保观众看到的舞台呈现是原汁原味的拜罗伊特音乐节版,在实际落地中,上海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的演出团队反复研究舞台空间构造,努力解决舞台设备承重差异,将所有环节预先模拟、拆解、压缩到极限,在舞监及制作团队的通力协作下,争取装台及迁景的最短时间,优化排演日程,用专业的制作使中西方观众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用高标准的艺术呈现实现了精神世界的共鸣。
“拜罗伊特在上海”三年歌剧计划,标志着全球顶级古典艺术节之一拜罗伊特音乐节正式进入“上海时间”。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能够纤毫毕现地忠实还原拜罗伊特音乐节的歌剧制作,当然是这场跨国文化交流盛事里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拜罗伊特在上海’的成功举办将带来更为深远的意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上演不仅让本埠歌剧演出版图上缺失已久的空白终于得到填补,而连续三年的歌剧计划也让最权威也是最纯正的瓦格纳传统,得以深度融入上海古典艺术生态,第一次实现双方在瓦格纳歌剧创演艺术与技术方面的精准对接。”“拜罗伊特在上海”三年歌剧计划不仅是中德文化交流的盛事,更将是让上海成为世界级歌剧新枢纽、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里程碑。
记者 / 刘艺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上海大剧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