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韩国政府突然宣布对中国不锈钢厚板加征21.62%的反倾销税,限期五年。这一决定令市场哗然——就在百天前,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还公开承诺要与中国“缓和关系”。
五天的沉默后,中国商务部于6月30日宣布延长对韩国等国不锈钢钢坯和热轧卷的反倾销税。中韩贸易摩擦骤然升级,但双方的动作都非一时冲动,而是各自在复杂国际棋局中的理性选择。
韩方6月26日的加税决定并非孤立行动。除不锈钢厚板外,韩国同时对中国的碳钢板、热轧钢板等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甚至将二亚硫酸钠等化工产品也纳入征税范围。这一系列措施覆盖多个关键工业领域。
面对突袭,中方没有立即反击。五天后的6月3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自7月1日起,继续对来自韩国、欧盟、英国和印尼的不锈钢钢坯及热轧板卷征收反倾销税,税率最高达103.1%。
这场贸易交锋表面针锋相对,实则暗藏玄机。中方的“五天沉默”并非犹豫,而是制度性反制的理性计算。
中国的反倾销措施最早可追溯至2019年7月,按原计划本应到期终止。韩国企业若静待到期,就可摆脱束缚。韩国主动出手的结果,却让即将失效的制裁被重新锁定五年。
中方的反制行动遵循着清晰的制度逻辑。2019年起,中国就对四国不锈钢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启动为期五年的税收保护。2024年底,中国钢铁企业依据法定程序,向商务部提交了“期终复审”申请。
经过六个月调查评估,商务部最终决定续征关税。整个过程严格遵循WTO规则,体现了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制度化、规范化转变。
从产业角度看,钢铁行业是支撑中国制造业的骨架。一旦被外部低价倾销冲击,影响将是系统性的。2024年中国对韩不锈钢厚板出口量同比增长28%,价格比韩国本土产品低15%,直接威胁到韩国中小钢厂生存。
中方反制还体现出精准的策略考量。与韩国的“一刀切”不同,中国对韩国浦项制铁等企业设置了豁免条款:只要出口价格不低于承诺价,就可享受“价格承诺”政策。
这种“规则内的灵活”,既捍卫本土产业,也为韩方留了缓和空间。
李在明政府为何在对华关系上采取看似矛盾的行动?深层原因在于美国的高压。
3月至5月,美韩进行了多轮闭门谈判。美方提出一个直白的“交换条件”:如果韩国不对中国钢铁产品提高关税,美国就要恢复25%对韩汽车关税。
这不是空头威胁。2020年,美国就曾提出对韩汽车加税,后来暂缓执行。如今再次祭出这一武器,韩国汽车业顿时紧张——现代、起亚撑起韩国出口的大半壁江山。
韩国钢铁和化工行业产能利用率已从2023年的82%下降至2025年的68%,超过30家中小型钢厂面临倒闭风险。韩国政府打出关税牌既为回应国内产业压力,也是向美国递交“投名状”。
“表面看是保护本国钢企市场,但往后退一步看,美国的影子就清晰了。”一位国际贸易观察人士如是分析。这场贸易摩擦本质上是 “钢铁换汽车”的技术性交易。
2025年6月就职的李在明,面临着GDP增长预期仅0.8%的经济困境。他提出“外交务实主义”,表示不会盲目选边,国家利益优先。
上任后,李在明的外交动作展现出惊人的平衡术:
一方面,他拒绝出席北约峰会,打破韩国连续三年参会惯例;顶住美国“军费提至GDP5%”的压力;公开表态“外交不应是不平等博弈”。
另一方面,他上任不久就与特朗普通电话;在韩方宣布对中国加税后,又派出贸易部长赴美谈判,请求美方暂缓恢复高额汽车关税。
几乎与此同时,一支由十余名跨党派议员组成的代表团低调访华,议题涵盖人工智能合作、半导体供应链等战略领域。这种“经济优先”的信号,展现了李在明在中美间走钢丝的高超技巧。
李在明的平衡术在国内面临严峻挑战。为挽救经济,他上任后批准超30万亿韩元追加预算,支持半导体和AI产业转型。这些措施旨在破解韩国经济的“低增长陷阱”。
更具风险的是,李在明对财阀开刀。他提出“终结财阀绑架经济”,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国家项目,限制财阀对政策的影响。这直接触动三星、SK、LG等大集团的利益,而他们在国会有代言人,在媒体有话语权。
中方的反制将使韩国企业雪上加霜。中国是韩国钢铁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加税将导致韩企对华出口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就业。
韩国钢铁行业协会已提出请愿,要求政府向WTO申诉。保守派媒体《朝鲜日报》则批评李在明在面对中国反制时“沉默”、“不作为”。
面对中方的反制,李在明选择了低调回应,这恰恰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作为靠自学从工厂走进青瓦台的“草根总统”,李在明深谙生存之道。
李在明的实用主义外交路线,本质是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背景下,努力为韩国争取更多生存空间。其核心策略是拒绝公开站队,通过灵活调整双边关系,最大限度保障韩国经济利益与安全关切。
中方的反制也留有余地。对浦项制铁的豁免条款,以及商务部声明中“仍希望继续合作”的表态,都为未来关系转圜预留空间。这种 “交锋中留余地”的态势,显示贸易摩擦尚未到撕破脸的地步。
李在明深知,韩国制造业对美国及中国市场依赖度达24.5%,半导体、汽车等核心产业离不开中国市场。在半岛问题上,他也需要中国的合作。
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言:“李在明政府对中国打出关税牌以取悦美方,就必须接受中方的报复性措施,这是身处大国博弈夹缝中的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