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5大军事奇才:个个战功卓著,竟因犯同一个错误,惨遭灭门
“葡萄酒美丽,夜光杯辉煌,欲饮琵琶,马上催动。
醉卧沙场,君莫轻笑,古往今来,征战几度归?”
有人曾言,作为军人,最佳归宿莫过于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历史名将辈出,然而其中不乏人物,英勇杀敌无数,却最终因各种不为人知的原因,在自己同胞手中惨遭毙命。
这世上还存在一片无硝烟的战场,名曰“官场”。
今日我们将谈论的这五位世人闻名的将军,因政治无知、触犯皇帝忌讳,最终为自身及家人招来不幸厄运。
一、西汉“兵仙”韩信
韩信,被誉为西汉开国名将,其卓越的军事才华使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
少年时期,韩信身世贫寒,未参与过大规模战役,但凭借对战争的深刻见解,赢得了谋士萧何的垂青。
萧何的强烈推荐使得刘邦将韩信从一个负责仓库的小吏,迅速提拔为军中重要人物。
怀着对刘邦“知遇之恩”的感激,韩信仅用短短四年时间,成功出陈仓、定三秦、灭魏、擒赵、破代、降燕、伐齐,最终在垓下战役全歼楚军。
他无往不胜、无敌于战场,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经典战术典故,因此被网友戏称为“人形成语制造机”。
在楚汉争霸的战局中,韩信的加入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其胜则汉胜,归楚则楚胜,他以一人之力扭转了楚汉战局,改变了天下大势,难怪后人尊称他为“兵仙”。
然而,尽管取得了巨大的功绩,却在公元前196年以“谋反”的罪名,遭到吕后的处死,整个家族也被株连,终年仅35岁。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史记》
韩信虽然战功显赫,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缺乏政治头脑,多次得罪了刘邦却浑然不觉。
首先,他越级请封赵王,与刘邦结下了梁子。
在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遣韩信和张耳攻打赵国。
韩信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指挥汉军前后夹击,轻而易举地消灭了赵国,俘虏了赵王歇。
取得胜利后,韩信迅速向领导报告战果,同时提出一个“小”要求——请封他的搭档张耳为赵王。
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打得手足无措,接到韩信的捷报,刘邦心情可谓喜忧参半。
他喜的是,汉军终于以寡胜众,获得了大胜利;愠怒的是,韩信地位并不显赫,封王这等重大事宜,竟然未经允许就擅自提出。
但即便生气,刘邦在考虑到自身处境后,还是答应了韩信的要求,立即封张耳为赵王。
“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史记》
韩信成功达到了目的,但这一行为却使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第二,私自毁弃齐、汉联盟,导致郦食其的不幸身亡。
在消灭魏国、赵国、燕国之后,韩信得到新的任务,继续向东推进,准备攻击齐国。
公元前203年,当韩信率领大军抵达齐国边境时,却惊闻刘邦已派遣亲信郦食其前往齐国,成功说服齐国投降。
原本韩信打算撤军离去,但他的谋士蒯通提出建议,主张继续用武力攻击齐国,以免让人觉得将军功劳不如儒生大。韩信认为这个建议有道理,于是毅然撕毁了齐、汉之间的盟约,率军直逼齐国都城临淄。
齐王将怒火全盛地发泄在郦食其身上,下令将其处死。
在攻占齐国后,韩信迅速致信刘邦,先报告战果,然后表达了自己的困境,称其手下力量微薄,无法安抚齐国人民。最后,他提出:“大王何不封我为假齐王?这样我就能为您分忧了!”刘邦看到信后气得火冒三丈:你竟然擅自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丧命,居然还想借机讨赏!
面对刘邦的不满,张良和萧何急忙劝说汉王顾全大局,毕竟此时能够救汉王脱离荥阳危局的,只有韩信。
随后,韩信收到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大丈夫何须假齐王?要就真正成为齐王!
此后,刘邦对韩信的不满更加加深。
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英布等达成协议,合力围攻项羽。然而,当刘邦抵达固陵时,却发现韩信和彭越爽约未到,结果不出所料,刘邦在项羽手下遭受惨败,丢盔弃甲而退。
在撤军途中,刘邦与张良共同分析了战败的原因。张良指出:“韩信和彭越虽然有王号,但缺乏实际的封地支持,因此在战斗中并没有全力以赴。如果大王能分给他们封地,楚军必定会失败。”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将陈以东直至渤海的广阔领土封给了齐王韩信,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土地封给了彭越。
在韩信看来,他为刘邦建功立业,而刘邦分封他土地并立他为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刘邦却视韩信的行为为威胁,认为其贪心无度、野心勃勃。
即便韩信并未谋反的打算,当刘邦稳固了天下之后,他如何能够容忍一个异姓王如此强大存在呢?
二、南宋时期的杰出抗金名将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与其他将领相比,他以清廉、无私、不谋取个人私利、不谋求权力、关心百姓如己的品质而著称。岳飞的战绩让金人闻风丧胆,对他的军队有着难以逾越的敬畏:“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然而,在公元1142年的除夕夜,岳飞却因被控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宋高宗赐死,享年39岁。岳飞之后,他的妻子被流放,儿子岳云被斩首,女儿银瓶跳井自尽,家产被没收,其他家人也被充军流放。
在岳飞被监禁期间,大理寺官员何铸曾向秦桧求情,表示岳飞实在是冤枉,为何要杀他呢?秦桧回应说:“此上意耳”,表明一切只是迎合皇帝的意愿。
岳飞究竟在何处得罪了宋高宗呢?
首先,岳飞涉足了皇嗣的事务。在1137年秋天,基于对国家长远考虑,岳飞建议宋高宗赵构尽早立储。当时,赵构虽年方30,但唯一的儿子赵旉在苗刘兵变中夭折。更为尴尬的是,赵构在这场惊吓之后失去了生育能力。尽管岳飞的建议有助于国家政务,却刺痛了赵构,后者当即警告岳飞:“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对于立储这一事,你既然领兵在外,就不要再多加插手了。苗刘兵变之后,赵构对武将已有疑虑,岳飞的建议更加激起了赵构对他的警惕。
在年仅32岁的时候,岳飞以其勇猛的战功被提拔为清远军节度使。岳飞兴高采烈,自信满满地对身边的部下夸耀道:“在我们这个朝代,能够在30岁时晋升为节度使的,除了我和太祖皇帝之外别无他人。”
岳飞性格直率,口才了得。虽然这番话本是玩笑,却不料被奸臣秦桧听到,他借机向宋高宗陈述岳飞谋反的罪状。宋高宗一怒之下,下令逮捕了岳飞和他的部下张宪。
一旦岳飞被囚禁,朝廷正直的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宽大处理,然而宋高宗却不仅不答应,反而处死或流放了这些求情的官员。
韩世忠,一位已经退隐在家的大将,毫不顾及个人安危,主动前去质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何罪?
令人意外的是,秦桧竟然理直气壮地表示:“这件事实际上并没有具体的根据。”
韩世忠气愤填膺,怒斥道:“相公!仅凭‘并没有具体的根据’这三个字,如何服众?!”
总的来说,岳飞的存在让宋高宗感到了极大的威胁和危机。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他只得选择了杀害岳飞这一残酷的手段。
三、明朝建国功臣蓝玉
蓝玉,是洪武朝杰出的建国功臣,他在征战中威震四方,成为朱元璋统一江山的关键人物。在西征、南征和北伐中,他不仅巩固了明朝的地位,平定了外族叛乱,还有效地削弱了元朝的力量,使得元朝无法东山再起。《明史》对他的赞誉之词不绝于耳:“临敌勇猛,所向披靡。”
然而,突如其来的指控在公元1393年将蓝玉推向了朱元璋震怒的深渊,最终导致了他的惨痛命运——被剥皮实草并全家抄斩。
蓝玉虽然手握免死铁券,却因为“缺乏收敛”,给自己和家人招来了厄运。
首先,他在1392年西征胜利归来后,朱元璋期望他全心辅佐太子朱标,于是封他为从一品太子太傅。
然而,蓝玉却嫌弃官职太低,迫切希望朱元璋将他封为正一品太师,这在明代文臣中是最高荣誉。
朱元璋内心极为不快,因为此前蓝玉已经凭借军功霸占民田、聚养门客、辱骂蒙古王妃,引起一系列官司。
朱元璋本就对蓝玉心存不满,而蓝玉的贪欲和得寸进尺更让他极度厌恶。
第二,巩固自己在军中的信任。
有一次,朱元璋召见蓝玉进行询问。蓝玉如约而至,然而身边紧随其后的是一群将领。朱元璋虽未明言,内心却颇为不悦:怎么回事,面见朕还需要带护卫队?
朱元璋向他们示意离开,却意外地发现这群将领纷纷停留,目光集中在蓝玉身上。
直到蓝玉点头示意,这几名将领才纷纷退出殿外。
在历代皇帝看来,军队都应该是完全忠诚于皇权的,任何人都不应该有二心。
然而,蓝玉却将这支军队训练成了自己的“私人势力”。
蓝玉的去世,并非仅仅因为他是否真的有谋反之心,而是因为朱元璋认为蓝玉的存在已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明朝英勇抵御金兵的杰出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曾被朝廷誉为“大明的坚实支柱”,自他镇守宁远以来,成功赢得了“宁远大胜”,重创努尔哈赤,随后再次击败后金继任者皇太极,赢得了“宁锦大胜”。
在短短的五年内,袁崇焕单凭自身力量成功扭转了自萨尔浒之战后明金战局的势头!
然而,到了公元1630年,年仅46岁的袁崇焕却因被指控“叛国”、“谋反”等罪名,不幸被朝廷处以凌迟之刑,其家人也遭到抄家流放。
明朝灭亡后,清乾隆皇帝为了平反袁崇焕,人们方才了解到,袁崇焕生前并没有投降清朝,也没有参与任何反叛行为。
袁崇焕之死,究竟缘由何在?
首先,皮岛一役成为袁崇焕不幸的开端。此时,他率军登上皮岛,与毛文龙对峙。然而,在判断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他认为毛文龙“不听号令”,是未来“五年平辽大业”的潜在威胁。因此,未经皇帝允许,擅自行动,毫不犹豫地将毛文龙斩于尚方宝剑之下,以确保清军无法再构成威胁。
其次,己巳之变更是袁崇焕命运逆转的另一重要因素。毛文龙之死令明军体系陷入混乱,皇太极趁机率领铁骑南下直逼京城。崇祯皇帝急忙调袁崇焕前往阻击,然而袁崇焕却在关键时刻背离军令,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他被指责故意放纵清军,甚至有传言称皇太极的入侵是他内外勾结的结果。而当袁崇焕率军抵达京城时,他的行动更是引起了崇祯的怀疑。他不仅擅自进入京城,还企图在城中行动,此举引发了崇祯对他的猜疑和警惕。
尽管袁崇焕后来多次战胜了皇太极的进攻,包括广渠门大捷和左安门大捷,但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相反,他所遭遇的是崇祯的疑虑和不信任。最终,袁崇焕以崇祯的多疑和自身的无知为代价,走向了悲剧的终点。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决策和行动往往不仅影响自己,也会对整个国家和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将领,年羹尧,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战略眼光,成为康熙、雍正两朝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还在治理边疆、维护国家稳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被誉为“汗马功劳”的功臣。
雍正皇帝对他极为信任,曾经计划将其打造成“千古君臣的表率”。然而,仅仅一年后,年羹尧却突然被下令自尽,其长子被处死,其他子女也被流放,这引起了人们的疑惑和议论。
事实上,年羹尧之所以遭遇如此惨淡的结局,是因为他在一些关键时刻表现出的骄横和越俎代庖的行为激怒了皇帝。首先,他在受到超乎寻常的接待时并未谦虚接受,反而表现出傲慢和不适当的态度,这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和弹劾。而后,他更是公然将自己视为“土皇帝”,私自代替皇帝执行职权,这种行为让雍正感到震怒。
年羹尧自称“排宴”、“进膳”,将自己的私事视为朝廷公务,甚至私自刻印典籍、颁行政令,直接挑战了皇权。面对这种明目张胆的僭越行为,雍正再也忍受不了,开始加大对年羹尧的打压和制裁,甚至刻意找茬,处罚其无数次。
最终,年羹尧被指控了数十项罪名,其中包括谋逆。尽管他或许并未真正谋反,但他的自以为是和不顾一切地窃取皇权的行径,却让雍正产生了深深的警惕和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年羹尧的故事,是权力与人性的交织,是骄傲与谦逊的对抗。他的失败,也是一种警示,提醒着后人,即使拥有再高的功劳和地位,也不能忽视规则和尊重权威,否则,最终的结局将是悲惨而无奈的。
历史长河中,功名易得,成就难求;成功容易,坚守困难;守成易,完善更难。
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将领层出不穷,然而,真正能够善始善终的人却寥寥可数。
韩信、岳飞、蓝玉、袁崇焕、年羹尧等名将,无一不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的英雄人物。他们在战场上威震天下,但由于缺乏政治智慧,未能意识到权谋斗争的残酷和人心的险恶,最终导致了家族的不幸和英年早逝。
相比之下,王翦、李靖、郭子仪等“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将领,更加值得称道。他们明白放弃一时的胜利,保全自己的头脑和品格,才是长久立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