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融合艺术,认知宇宙有了新“打开方式”
创始人
2025-07-03 13:00:45
0

图为观众观看“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上展示的月面多功能平台及智能火星探测器模型。本报记者 洪星摄

从地球出发向遥远的可探测宇宙边缘前进;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台址仰望星空;听正在太空运行的“音乐卫星”采集数据制成的音乐……在“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现场,观众认知宇宙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该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许多展品基于真实的观测数据创作。7月2日,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开幕式,3日正式对公众展出。

宇宙中的天体如同化石,保留着其形成时期的宇宙环境信息。宇宙考古,就是通过观测和研究宇宙中的遗迹——最古老的天体和结构,去追溯宇宙演化的历史。

在地球的各个位置,诸多天文观测站正持续收集宇宙中弥散的光线数据。天体物理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研究辐射源的本质。展品《动态宇宙》基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实验室与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联合开发的“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利用自定义图形渲染引擎,将海量的天文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宇宙三维模型,把宇宙空间化为无垠的探索疆域。跨越27个数量级(即千亿亿亿倍)的缩放功能,让观众能以三维视角遨游于不同尺度的宇宙空间,实现一场太空旅行。

《宇宙碰撞》则是一套集成于碟形环境的交互式天体物理可视化系统,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望远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借助碟形顶投影、光学增强模块等技术,使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可视化呈现。那些无比遥远的星云和星系,一个个出现在观众眼前。

《时空弹性》项目将难以理解的引力透镜效应可视化。通过实时生成引力场曲率分布,让观众可以直观感知大质量天体引发的时空扭曲现象。该项目基于真实天文观测数据,创建了一个具有物理精度的实时模拟引擎,让不可见的物理现象可见。

让不可见的可见,正是展览试图实现的目标。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努力,将庞大而抽象的宇宙可视化,将来自太空的数据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图像和表征。

展览也让人思考太空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射了越来越多的卫星和航天器,太空垃圾也不断增加。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做了一个交互数据可视化装置,对数万颗卫星及空间碎片进行可视化动态呈现。直观来看,如今的地球仿佛被各种蜘蛛网重重缠绕,被密密麻麻的空间垃圾包裹。“这让我们重新思考今后如何探索和管理太空资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副研究馆员高露说。

展览中还有一系列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为未来行星之旅设计的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师丹青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又在山顶汇合。“作为学校教师,我们希望学生一方面能有科学思维,掌握技术,另一方面又能有探索性、实验性的设计思维,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这种能力,在未来的AI时代尤为重要。”

展览联合策展人龙星如表示,普通人总觉得基础科学离自己很远,天文望远镜的数据也离自己很远,但这样的项目可以让科学装置产生的庞大数据集变得可感知和可理解。“艺术是一个讲述科研故事的好方法,它让我们对科学的展现方式更加丰富。”龙星如说。(科技日报 记者张盖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蒋... 蒋介石生于1887年10月31日,浙江奉化人。 提起蒋介石,你会想到什么呢?反动派?军阀?上海小混混...
周总理陪非洲客人访韶山,片刻后...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把毛主席的故乡韶山比作革命圣地,比作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韶山,参观...
原创 曾... 曾国藩当初为了选女婿,而立下了3条规矩,而这3条规矩在当时的年代是很超前的。以至于后来被后世很多人所...
台专家:不必担心2027年“攻... 近年来,美军高层频频炒作所谓的解放军2027年“攻台”计划。而台湾学者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到底是...
韦韬代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7月3日决定,任命韦韬为自治区副主席,并决定...
脉动大运河⑯丨穿越的公园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大运河,孕育了淮安这方水土,也牵动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让遗址活起来...
原创 故...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样的思想让很多人以为古人的思想是成就大事就不注重细节,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并非如...
大明王朝深度解析:严党和清流的... 本文作者:绿流 第一集开场戏,嘉靖39年的冬天一冬无雪,腊月二十九。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因谏言遭廷杖致死...
原创 演... 提到赵云,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长坂坡时,赵子龙怀揣阿斗,在曹军中往来冲杀的场面。在这场战斗中,赵云的确...
原创 在...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多少人所求。众所周知,自刘邦进入关中,建立西汉,他开始了“调养生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