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把毛主席的故乡韶山比作革命圣地,比作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韶山,参观、学习,回忆历史。陈毅元帅是第一位到访韶山的国家领导人,在那之后,彭德怀、朱德、刘少奇都曾到韶山主席故居参访。
他们都是毛主席的老战友,对主席的赞颂,不是“个人崇拜”,而是对党、军队、国家和人民的领袖的真诚真心地拥戴。周总理也盼着能有一天专程去韶山参访一次,然而作为日理万机的总理,他却留下了终生遗憾,未能如愿专程访问韶山,只是于1964年4月16日的一次外事活动中,陪客人匆匆到韶山参观了一次。
1964年4月16日上午10时许,两辆红旗轿车从湘乡方向驶进韶山冲,在韶山招待所门前停下,没有热烈的欢迎场面,没有当地领导的迎候。女服务员马葆莹虽然没有得到提前通知,但当她看到迎面驶来的红旗轿车时,还是赶紧迎了上去。
打开车门后,神采奕奕、慈祥可亲的周恩来总理下了车。她太高兴了,总理伸出手来,示意握手时,她一下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握手时又紧紧握住不放,舍不得松开,又马上感到自己失礼了。周总理问过她的名字后,交代她:“你不要向你们的领导汇报了,我们到接待室休息一下就去参观。”
虽然已经过去50多年了,如今年过八旬的马葆莹,对周总理那英俊的外形,和蔼可亲的样子,依然记得十分清晰。
周总理陪同什么人来,这么秘密,竟不提前通知韶山的同志?是外宾临时提出的瞻仰毛泽东旧居的要求,还是这个黑人外宾本身就是“保密客人”?在一个时期,由于国际共运的需要,每年韶山都是要接待各种各样的“保密客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都有显赫的公开身份,实际又是在为国际共运做事情,对这部分人的活动我国始终采取保密的措施。周总理的客人也是这种情况吗?马葆莹暗暗思忖。
事实上,当天周总理陪同的客人,是刚果(布)特使安托万和刚果(利)非洲团结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都迪迪。
在参访毛主席故居过程中,当周总理来到毛主席父母卧室里,看到两位老人的照片时,凝视良久,问道:“主席父母的出生年月日和去世的年月日搞清楚了吗?” 讲解员答:“只查到古历的年月。”周总理还十分关切地跟工作人员说:“你们可以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查阴阳对照表。”
当看到韶山党支部成立的说明牌,又听到讲解员汇报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毛福轩烈士的英勇事迹时,周总理十分关心地问道:“毛福轩的孩子怎么样了?”这两处关切的问话,说明周总理对生养伟人的伟大父母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烈士后代的亲切关怀。
毛福轩,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他们是第一届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最早的五位成员,人称“韶山五杰”。毛福轩自小受雇给人放牛,稍长靠做长短工为生。早年跟随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大革命失败后被党调往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出版工作。一年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化名毛恩灏,打入国民党政府金山县警察局当巡警,后升任分局局长。1933年2月被捕,狱中遭受酷刑,仍坚贞不屈,保守党的机密。5月18日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6岁。
毛主席后来称赞毛福轩为农民革命家,并赞叹他的精神:“一个农民出身的同志,学习和工作那样努力,一直到担任党的省委委员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毛福轩同志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曾在上海党中央担任领导工作的周恩来赞扬毛福轩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周总理到韶山的参观非常匆忙,参观完毛主席故居后,便进入招待所休息室里休息,吃了点从长沙带过来的点心,休息片刻后便离开了韶山。由于行程匆匆,周总理没来得及看一看韶山冲的乡亲们,没来得及吃上一顿韶山的特色饭菜,甚至没来得及留下一张照片。
当周总理进入休息室时,马葆莹拿了文房四宝,请总理题词留念,并请求合影珍藏。周总理婉言谢绝,解释说:“今天我是陪外宾来韶山,不能签名,也不能和你们合影,以后我还会再来的。”
离开韶山时,周总理再一次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以后我还会来的。”看得出来,周总理说这句话时是真情流露。遗憾的是,周总理一生为国事操劳,再也没有抽出时间,专程到韶山冲,好好地参观一番。
虽然只是短暂的到访过那么一次,但周总理总是无微不至关心着韶山,关心韶山的人,关心韶山群众的衣食住行,更关心韶山革命纪念地的建设及宣传方针。1969年4月,时任韶山党支部副书记的毛泽仁出席党的“九大”,分组讨论时,坐在周总理的身旁。周总理与他亲切交谈,勉励说,你生长在毛主席家乡,非常幸福,要好好听毛主席的话。
“九大”闭幕那天,周总理领着毛泽仁见毛主席,介绍说,这就是毛泽仁,毛主席喜意浓浓地说:“原来是我的堂弟弟。”停顿片刻,又问:“你是哪行的,是属鉴公祠,还是震公祠?”毛泽仁兴奋极了,一时语塞,未答上话。
1971年,他明确指出,韶山的宣传重点是毛主席青少年时代的革命实践,尤其是农村调查、建党、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韶山铁路,也是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仅半年就建成了。韶山火车站的选址、设计和扩建,周总理都有具体指示。设计人员对车站地址提出过两个方案,一是把火车站放在离毛泽东旧居5公里远的地方,即现在的车站地址;另一设想是把铁路延伸到韶山冲内。周总理认为第一个方案好,既能保护韶山冲的原貌,又使参观的人流有回旋的余地。现在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体现了周总理的远见。
韶山苗圃里,生长着一大片中阿友谊树——油橄榄。这是1964年周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带回来的树苗,派人送到韶山栽培的。这些凝聚着周总理情思的中阿友谊树,早已枝繁叶茂,长大成林;还培植了10多万株新苗,分送河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栽培,亦已形成片片油橄榄林了。
周总理对韶山的关切,是出于对革命圣地的追忆,对革命思想的流传,对韶山革命烈士的怀念,同时也是出于他对毛主席的衷心拥护,以及跟毛主席真挚的革命感情。
对于毛主席的故居,周总理那样向往,但对于自己的“故居”,周总理却是极为“严苛”。周总理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周家大院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城里驸马巷。据亲属提供的房契称,整个大院是清代道光19年(公元1839年)周家祖辈以260两白银购买的胡干成家的房子,建筑呈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城市民居风格。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退休后,要写一部小说《房》。”由于诸多因素,周恩来撰写《房》的心愿没能实现。为了把故居处理好,周恩来经常向家人了解情况并叮嘱家人“约法三章”:1、不要让人去参观;2、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的故居同样有很多人想要去参观,他交代到北京看他的堂侄媳孙桂云,家里的房子全部要让人住,不要空着,空着浪费。同时周总理还嘱咐孙桂云,谁都不能说出他当年住的房屋,叫邻居也不要说。还一再交代,房子要处理掉,拆掉了可以盖工厂,可以盖学校。
即便如此,还是不断有人去到周总理的家乡,想要参观总理曾经住过的地方。周总理总是劝说还在老家的家人,“你们要劝说去参观的人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旧居。要把我住过的房子拆掉,不能和毛主席的旧居比。你们的住屋,可以拆到别处去盖。”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以后,淮安县委根据亿万人民的要求,着手整修周恩来故居,把故居按清宣统二年(1910年)周总理离开淮安去东北时的原貌进行修复。1979年3月5日,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内的“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显示,1956年,周恩来鼓励侄孙女周国盛去纺织厂当工人,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61年,他动员参军的侄子周秉钧“到战斗部队去”;1965年,周恩来支持侄女周秉宜报考染织设计系,将来直接为工农兵服务;1968年,他又鼓励不足17岁的侄女周秉建、侄子周秉和到内蒙古和延安插队,服务基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