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艺博“发言人”:在时光长廊里点亮艺术的微光
创始人
2025-07-01 12:31:02
0

作者:赵心琪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一方天地里,有这样一群身影格外动人。他们穿梭于展厅之间,用知识与热情为观众开启艺术之门,他们就是长期服务于此的志愿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庞东明贡嘎次仁的志愿世界,聆听他们与清华艺博之间那些温暖且充满力量的故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外观

缘起:当人生的轨迹与艺术交汇

庞东明与清华的缘分,可以追溯到遥远的 1970 年。那时的他,初中毕业便踏入清华,从校办厂起步,一路在学习与科研的道路上深耕,直至退休。漫长的岁月让他对清华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这份深厚的情感,成为他日后投身艺博志愿工作的重要契机。2014 年退休后,他渴望在闲暇时光寻得一份热爱之事,2016 年开馆的清华艺博进入他的视野。

2017 年,怀揣着对清华的眷恋和对艺术传播的热忱,庞东明报名成为志愿者。凭借着对清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十足的信心,他顺利入选,自此开启了长达八年的艺术传播之旅。

贡嘎次仁则是一位年轻的清华学子,在社会学本科的学习中,对人类学、社会学满怀兴趣,对古老技艺也有着独特的热爱。在老师的启发下,他的目光聚焦到博物馆学领域,进而了解到清华艺术博物馆。高中时期在图书馆担任志愿者的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志愿的种子,促使他积极报名加入艺博志愿者队伍。他期待在这里不仅能延续志愿情怀,还能锻炼自己的策划能力,在艺术与文化的海洋里收获成长。

成长:在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初次踏上讲解岗位,庞东明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家具主题。曾经做木工的经历,让他在讲解时充满自信,得心应手。但他深知,一场好的讲解,远不止是信息的传递。在讲解 “尺素情怀” 展览时,他将自己对展品背后人物的情感融入其中,讲述梁思成的经历时,他的激动之情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使大家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段历史岁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庞东明的讲解不断精进。他深知不同观众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会灵活调整讲解的深度与侧重点。面对专业观众,他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对于普通观众,则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普及知识。为了让讲解更具吸引力,他总结出 “听得懂、记得住、有趣味、长知识、欣赏美” 的标准。给幼儿园小朋友讲解时,他巧妙地将展品特点编成儿歌,“我念一句,他们念一句,既迎合了小朋友的习惯,也使他们对展览内容有所了解”;讲解家具时,他融入历史故事、文化典故,还会适当运用网络流行语,比如在讲榫卯结构时,抛出 “先做榫还是先做卯” 的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兴趣。

贡嘎次仁的讲解之路同样充满挑战与成长。最初,他在服务台引导观众,积累经验后才开始讲解工作。第一次讲解非洲艺术展时,紧张在所难免,但充分的准备让他顺利完成了任务。在后续的讲解中,他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不再局限于单个展品的介绍,而是运用人类学的专业视角,以权力、社会结构等概念串联展览的不同单元。并且,他还会根据展览内容,适时穿插女性主义等相关话题,让讲解更加丰富、深入。他提到:“非洲展里不同民族的故事并不是断裂的,用人类学的思考方式去串联,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联系。”

互动:那些照亮彼此的时刻

在清华艺博的讲解过程中,志愿者与观众之间发生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庞东明为打工子弟学校讲解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那些孩子特别淳朴,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让我特别感动。” 讲完后,孩子们拉着他合影留念,这份纯真的喜爱成为他志愿生涯中的珍贵宝藏。

还有一次,给幼儿园小朋友讲解结束后,在电梯里,小朋友对他编的儿歌给予了天真的肯定:“您是不是自己编的那首儿歌,我们一起唱的?您挺不错的呀!”那一刻,他深刻感受到了互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贡嘎次仁印象最深刻的互动,发生在讲解非洲艺术展中关于女性主义的内容时。“大家唠得很开,从非洲的社会背景聊到中国国内以及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潮。” 在这场热烈的讨论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观众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不仅让大家对展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贡嘎次仁收获了许多新的思考。

沉淀:艺术如何重塑人生

长期在艺博服务,为庞东明和贡嘎次仁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积极的改变。庞东明在文化素养上有了显著提升,原本专注理工科的他,通过讲解历史文化类展品,弥补了人文领域的不足,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他感慨道:“以前搞科研实验,在历史文化方面有很大欠缺,通过这些年的讲解,我的文化背景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写文章都觉得进步不少。” 同时,他还挖掘出了自己在表达和演讲方面的潜力,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在与台湾学者的交流中,他深刻体会到艺术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播文化的信念。

贡嘎次仁通过观察老师们的工作,对博物馆展览从策划到后期的整个流程有了深入了解。志愿工作不仅延续了他的志愿情怀,还成为他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参与非洲艺术展讲解的过程中,他对博物馆展示文化的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说:“像非洲展这样具有很强宗教背景和独特文化意义的展览,脱离其原本的社会环境进行展示和讲解,是否合适,值得我们思考。” 这种反思促使他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传承:微光永不熄灭

如今,庞东明因年龄原因即将从志愿讲解服务中 “荣退”,但他与艺博的缘分不会就此结束。他将继续以荣誉志愿者的身份关注艺博的发展,同时投身于清华大学老科技工作者科普演讲团,在新的公益领域发挥自己的价值。回顾这段志愿经历,他用 “放飞自我、提高收获、情意不舍” 三个词来形容,每一个词都饱含着他对艺博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贡嘎次仁在未来也将继续在艺术与志愿的道路上前行。对于即将加入的新志愿者,他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很放松地来,不要有压力,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也能尽情享受这个过程。” 在他眼中,清华艺博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因热爱相聚,共同在艺术的世界里收获成长。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内观

庞东明和贡嘎次仁的故事,是清华艺博众多志愿者故事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艺术的舞台上展现着志愿精神的光芒。他们是文化的传播者,是艺术的引路人,在艺博这个平台上,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激励着更多人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文化的魅力 。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赵... 前言:在之前热播的历史剧《山河月明》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秦王朱樉的葬礼之上,已经被囚禁多时的秦王...
原创 什... 在中国古代许多地方都能听到有关神仙的故事。历史上也有许多记载是关于仙人的事迹的。在中国千年历史上,很...
原创 美...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作为美国最高领导人的总统自然也是风光无限,不过美国的总统有时候并没有想...
原创 苏... 1942年11月13日,寒风凛冽的斯大林格勒城中,朱可夫将军站在战地指挥部的一角,满脸忧虑地望着前线...
原创 二... 自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就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14...
原创 德... 文/寂寞的红酒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全球,世...
原创 若... 台湾是我国重视的问题,毕竟台湾一直都是中国的领土,而在美国插手台湾内政,并且售卖武器给他们的时候,邓...
原创 历... 历史上5大军事奇才:个个战功卓著,竟因犯同一个错误,惨遭灭门 “葡萄酒美丽,夜光杯辉煌,欲饮琵琶,马...
原创 太...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历史的细节》一书,作者原创,独家首发,转载必究,拒绝伪史,保证不涉时政。 在中国...
原创 吴... 清康熙元年(1662年6月1日),南明永历帝父子及其家眷25人,在昆明的篦子坡,被吴三桂下令以弓弦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