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王伟杰 摄
6月21日,2025北京保税艺术区仲夏艺术季“多彩世界·创意中国”主题展在北京开幕。本次展览吸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英国、意大利、毛里求斯等9个国家的105位艺术家参展,呈现了348件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以及上百套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珍品器物,以此纪念《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展览通过艺术的语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同时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
展览包含四个主题单元。其中,“墨象三元——中日韩当代水墨展”特邀中日韩三国代表性艺术家,通过日本“物派”风格、韩国单色美学与中国新文人画等,集中展现了东亚文化在视觉艺术中的独特魅力与共通精神;“光流交织:文明对话的未来图景——国际艺术创意作品邀请展”聚焦生态艺术、科技伦理等全球议题,以数字光影的奇幻、互动装置的震撼与新材料艺术的巧思,描绘文明交融的未来图景。
“不同国家在文化背景和艺术多样性方面既独具特色,又存在共通之处。围绕着《公约》的精神内核,展览以艺术为媒介,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优秀作品在艺术叙事中融合,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该展览总策划、河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杜浩介绍,在平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表达方面,展览采用了多层展示的巧妙方式。一楼和三楼的展示区域涵盖了多个国家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二楼的展示则以年轻人为主体,突显了新锐文化的可持续性。
“这样的布局使得每一层都拥有独特的主题,又相互联系,深刻体现了文化的根脉和内在的相通性。整个展览展示了各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文化的共通与和谐。”杜浩说。
在二层的“萌蘖清影——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青年才俊,用油画的浓烈色彩、雕塑的立体语言与新媒体艺术的科技奇思,为观众带来艺术震撼。“青年艺术孵化区”更为艺术新星搭建起直通创投的星光大道。
高校师生作品占了近三分之二的展位。这些作品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院校,既有青年教师的心血结晶,又有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的创新成果,形式多样,彰显出独特的表现力。
“很多作品展现了正统、规范的美术功底或在艺术教育影响下的学院派风格,不仅唯美动人,而且洋溢着正能量,体现了艺术家的追求。”杜浩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一位在读博士巧妙地使用茶叶研磨出的颜料进行创作,尤其擅长用茶的咖色来刻画树叶。这将材料运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其中体现出的创新性正是我们在高校美育中极力推行的。”杜浩说。
如今,形式丰富的艺术展览为高校美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是高校艺术类专业,其他专业如传媒、广告、计算机等也纷纷开始与艺术领域进行跨界的融合与探索。这种跨学科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为学校教育和美育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秀文看来,本次活动不仅在成果展示、国际交流和教育实践3个层面推动美育发展,也为高校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此次展览也是教育成果产业转化的有效桥梁。其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体现出高校在美育“产学研用”体系建设中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借助创投机制实现了从学术到市场的有效衔接。目前,一些企业已表示有意将展览中的优秀作品转化为文创用品,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