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牧区“必需品” 今日牧民“艺术品”
创始人
2025-06-25 17:00:57
0

“在民主改革前,牛粪是庄园领主的私人财产,并不是人人都能随便收集和使用,我们只能捡一点散落的小块牛粪使用。入冬后,为了御寒,我们还捡过羊粪生火。”59岁的帕卓向记者复述着他的父亲曾说过的话。

藏北有句老话:‘牧区没有牛粪的日子,就像没有太阳的天空。’”帕卓1966年出生于那曲市色尼区古露镇俄玛村,经常听父辈们诉说旧西藏的苦,“我听父辈讲过他们在三大领主压迫下艰难求生的种种经历,但没想到牛粪对他们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当时的黑暗可想而知。”

在藏北,牛粪是生产中的肥料、生活里的燃料,是民俗活动中的吉祥物、牧民心中的宝贝,更是整齐垒放在草原、象征“家的符号”的墙垛。

“自我记事起,家家户户都有牦牛,我们家有近20头。除了基本生活需要外,牛粪被牧民们砌成围墙防风、被讲究之人塑造成房前的装饰墙……牛粪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帕卓说,无论是小时候居住的帐篷,少年时期居住的土坯房,还是现在居住的现代化住房,家里永远都弥散着牛粪燃烧时的牧草气息,院外一直都砌有牛粪与土块混合堆放的牛粪墙,“在牧区,有牛粪堆,就有人家。”

随着太阳能设备、电力、液化气的普及,牛粪作为燃料的比例显著降低。

“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用液化气灶随时都能做出营养美味的饭菜;电暖气一开就暖和了。”帕卓笑容满面地说。

如今的牛粪,衍生出更厚重的文化价值,在藏北高原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展示牧民群众向上的精神风貌。

古露镇那曲市的“南大门”,青藏铁路青藏公路、那拉高速横穿而过。在镇辖区109国道沿线旁,一个个反映牧民新生活的“牛粪艺术墙”在牧民群众的巧手下一一呈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每个村居和通往各村居道路旁的牛粪墙上,勾勒着各具特色的精美图案,使牛粪墙成为村居形象代言建筑。”古露镇党建专干四郎拥宗介绍道。

近年来,色尼区将传统牧区最常见的牛粪转化为生态文化符号,赋予传统生活元素新的时代内涵,组织12个乡镇先后举办60余场次“最美牛粪墙”评选活动,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变生活必需品为艺术”的生态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能,这种“原生态”创新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色尼区乡村旅游收入突破2.1亿元,其中“赛马+文化”“牛粪+文化”“展销+文化”等文旅融合体验项目贡献率达75%以上。这种“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正在色尼区形成示范效应。

“曾经我们依靠牛粪生存,现在我们通过牛粪‘讲述’自己。我从未想过有一天牛粪会通过这种方式展现高原的生态与文明,今天的牛粪是有温度的文化记忆。”看向院落以前堆放的传统牛粪墙,古露镇萨措村83岁的老人巴旦眼角浮现出柔和的笑容。(万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存银行不如买银行!银行ETF再... 财联社7月9日讯(记者 闫军)银行板块又让人高呼看不懂了,一边是逐渐承压的基本面,一边是股价势如破竹...
意大利考古专家:意中世界文化遗... 多名意大利考古专家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意大利和中国应继续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开展合作,帮助两...
原创 李... 李斯,是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后英雄。他的人生轨迹,从一名普通士子到成为秦始皇的左右手,...
原创 彭... 1953年夏天,罗荣桓因为身体不好,在北戴河疗养。 这天,彭德怀过去看他,两个人都是井冈山时期的老战...
原创 他... 长征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红军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确实估计之后无人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壮举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原创 苗... 长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在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人们在形容一些军事防御工事的...
原创 明... 明朝建立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朱元璋迅速崛起,陆续平定了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等割据政权,准备一统...
原创 司... 我们都清楚历史是写给胜利者的,作为皇帝,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在古代以儒家的仁义之道,君为臣纲的思...
原创 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有些历史片段离我们太远了,所以导致在界定上有些模...
原创 淮... 下面这张照片,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是当年淮海战役时,我军总前委的五位成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