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当人们谈论起土地保护,目光常投向良田沃土,然而在重庆长寿新市街道“地火村”,一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下藏着一簇燃烧了60余年的蓝色火焰,是土地资源中难得的一道奇观。
春冬时有村民在“地火”上架锅。袁志龙 摄
走进东门村,数个不起眼的土坑里,跃动的火焰不分昼夜、无惧风雨地燃烧着。这股自20世纪50年代燃起的“地火”,已经成为当地一道奇异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见证这片大地深处涌动的能量。
这持续燃烧的“地火”并非远古遗迹,而是源于一次工业勘探的“无心插柳”。时间回溯至20世纪50年代,一支油气勘探队在此钻井勘探。当发现天然气储量稀少、缺乏商业开采价值后,队伍对钻井进行了回填处理。
“地火村”燃起的火苗。袁志龙 摄
然而,“地火村”的故事就此开始:微量的天然气并未就此沉寂,它们沿着钻井周边因技术局限或地质变动形成的岩石裂隙,持续不断地向上逸散。当这些气体偶然间被点燃,一片稳定燃烧的火源就此诞生,并由此开启半个多世纪的“燃烧之旅”。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页岩气分院副院长、总工王锦喜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长寿“地火”的形成诠释了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稳定的气源、畅通的通道、有效的点燃。地下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是基础燃料;钻井处理遗留或地质变动产生的裂隙网络,为气体提供了抵达地表的通道;气体渗出后接触空气,一旦遭遇明火或高温,便被成功点燃。綦江区新盛街道虽有天然气逸出,但因逸出口位于水塘中,隔绝了与氧气的充分接触,未能形成壮观的“地火”奇观。
按照他的分析,这簇跳动了60余年的火焰,其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持续逸散的甲烷是强效温室气体,可能导致局部土壤酸化,火焰周边长期高温炙烤,使得土地寸草难生。另一方面,对东门村村民而言,“地火”曾是生活的一部分,提供了煮饭烧水的便利。如今,它更是化身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在安全距离内体验“地火烧烤”,感受大地蕴藏的神奇能量,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既在看得见的良田之上,也在那些看不见却同样珍贵的‘地下宝藏’之中。”王锦喜说,在全国土地日审视这簇“地火”,它不仅是地质奇观,更像一面镜子在无声地提醒:要科学勘探、开发、保护每一寸土地之下的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地表生态的干扰与资源的浪费是“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向地下空间的延伸。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