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执行为何有时跑偏走样
创始人
2025-06-23 09:32:18
0

近段时间,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持续深化落实,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个别地区在执行中显露出“一刀切”“层层加码”倾向,将“违规吃喝”等同于“吃喝违规”,激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事实上,类似现象并非首次出现。在一项政策落地过程中,明明政策的初衷明确、导向清晰,可一旦传导至执行末梢,却“走样”“变形”,甚至滑向极端。“好经”为何会被“念歪”?这值得我们深刻剖析。

图源:视觉中国

政策执行跑偏,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一刀切”的懒政与“层层加码”的异化。

“一刀切”是典型的“锯箭杆”式落实,为了追求表面上的“整齐划一”和“绝对安全”,罔顾政策本身的精准指向和现实情况的千差万别。

比如,前些年个别地方在环保督察中不分青红皂白关停众多企业、商户,在安全管理中以“一禁了之”替代科学监管,用表面的“令行禁止”将复杂的治理问题简单化。

这不仅会误伤合法合规主体、消解政策善意,还可能透支政府公信力,让本该有的“精准滴灌”变为“洪水漫灌”,最终淹没真正的目标。

“层层加码”则更像是一种“责任转嫁”的传导畸变。当压力自上而下传导时,部分中间环节出于免责心态或政绩冲动,便不切实际地拔高标准、扩大范围,等等。

比如,违规吃喝整治中,有的地方将正常就餐行为也纳入整治便是这种“加码”的体现。表面是高度重视、坚决执行,实则一管了之、推脱责任。

诸如此类行为扭曲了政策本意,将合理严明的规范异化为脱离实际的行为,既制造不必要的质疑与误解,还有可能增加政策执行和社会运行的成本。

此外,“选择性执行”和“运动式治理”在执行的误区中也较常见。前者是“挑肥拣瘦”,专拣阻力小、易出彩的部分落实,对难啃的“硬骨头”则避重就轻;后者则追求“雷霆万钧”的短期效果,缺乏长效机制,导致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两者都割裂了政策的严肃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这些执行中的问题和偏差,其实都有可能消解政策设计的初心与效果:“一刀切”牺牲了精准,“层层加码”透支了善意,“选择性落实”破坏了完整,“运动式治理”消磨了耐心。一旦政策在执行中走样,其结果非但不能以制度之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滋生新的困扰。

漫画 图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众号

政策执行为何有时跑偏走样?问题的根源,至少有以下三点。

担当作为有偏差。部分执行者并非不懂政策原意和基层实情,而是出于一种避险卸责的心态,凡事都以“顶格思维”抓工作,用“层层加码”代替精准施策,用“一刀切”来掩盖能力不足,以态度上的假积极掩盖工作上的真懒惰。政策执行看似“力度空前”,实则是真担当真负责不够。

结合实际不够紧。中国地域广、差异大,政策执行最忌“上下一般粗”。但有的缺乏因地制宜的能力,有的患上了“经验依赖症”。面对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无力或无意进行深入的调研、精准的研判和创造性的转化,于是执行政策时往往奉行“拿来主义”,照着“复制粘贴”,结果事与愿违。政策执行不是一道“填空题”,而是一道“应用题”。

创新实干存欠缺。政策执行最忌“浮在面上、停在纸上”,但有的却总想着快点“出成绩”,对自己有利的多执行,对真正需要花精力破解的深层次问题钻得不够。这种作风,究其根源在于政绩观跑了偏,当“速成执念”凌驾于工作理性之上,就容易催生执行中的加速主义。例如,某地为了完成“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的目标,竟然冒用百余村民的身份信息注册工商营业执照。

图源:视觉中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好政策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上。破解政策执行“跑偏”难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四个维度。

读懂政策不走偏。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具有严肃性。政策文本并非文学作品,其解读不容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随意发挥,而应对其意图形成全面、准确的理解。读懂政策贵在“精准”,唯有沉心研究,透彻把握政策精神实质、目标边界与实施路径,方能在执行中胸有成竹、举措得当。

执行政策不打折。政策效能的充分释放,既需执行主体的担当,也依赖上下对政策要求的严格遵循。确保执行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这样上级的政策才能准确传递到下级。这就要求构建刚性约束,防范执行偏差,以闭环问责纠正偏移,确保政策意图如铁律般贯穿执行全过程。

创新办法不走样。政策落地需避免僵化,因地制宜创新可以让政策传递更为生动。然而,创新绝非无原则的标新立异,更不能以形式上的“新颖”掩盖对政策目标的偏离。真正的创新是在守住政策精髓前提下的因地制宜、灵活有效。

求实务实不机械。落实政策,关键要实事求是。想问题、作决策,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从实际出发,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掌握实情,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机械教条,而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多为做成想办法,如此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就像一场接力赛。哪一棒掉链子,都可能前功尽弃。当政策执行者真正读懂、做实、善变、巧推,好政策才不会在“最后一公里”迷了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握不住粉笔”到“端起茶杯”... 诊室的白墙映着孙先生泛红的眼眶,他攥着诊断书的手微微发颤:“盛大夫,这渐冻症,真的只能等着全身冻住吗...
原创 明... 明代服饰从永乐年间传入李氏朝鲜,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传到朝鲜后,手工业从事者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但整...
原创 李... 明朝建立,论功行赏,封为公爵者一共有六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而李...
原创 他... 说实话,袁崇焕并非那个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他充其量只能在某些方面短暂地顶住一阵风暴,但明朝辽东的...
原创 明... 每当说起关于世界首富的话题,大家总有说不完的话。比如,哪个首富家光厕所就有好几十个;再比如,某某首富...
原创 从... 武则天出生于富贵之家,母亲是杨氏,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小时候的武则天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随着父...
原创 鲜...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新诞生的一个封建统治王朝。 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直至公元907年灭亡,大约统...
原创 刘... 众所周知,战争会让百姓流离失所,不可以安居乐业。但是战争的发生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来一个国家的真实的综合...
原创 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绝大多数人对秦朝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秦朝,...
原创 长... “有女孟姜偏逐夫,哭倒长城八百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大家几乎都听说过,甚至还能绘声绘色地说出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