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研究重大成果发布会在济南举行。发布会公布了山东考古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成果。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针对中国史前母系社会的重大研究成果“Ancient DNA reveals a two-clanned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Neolithic China”,于6月4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用考古学材料通过分子人类学和遗传学证实母系社会的存在。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东亚地区基于古基因组数据的母系社会运行机制研究的空白,为国际学界提供了首个基于系统遗传数据确证的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模型。研究还为理解早期社会复杂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进一步揭示了黄河流域下游的海岸带地区在父权制社会普遍确立之前,母系社会曾在此区域孕育出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单元,构成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基础。这项研究成果也证明我国东部海岸带地区对完整理解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傅家社会两个母系氏族在线粒体DNA层面具有明确分界,但在丧葬习俗与文化实践上保持高度一致,两个氏族之间存在密切的婚姻联系,氏族墓地延续时间超过250年,充分印证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描述的“母系血缘纽带与社会共同体并存”的社会图景。并且,研究发现氏族成员主要从事以粟黍为主的原始农业,同时因靠近海岸线,可能摄入一定量的海洋食物,表现出较其他大汶口文化更高的蛋白质摄入量。但氏族的有效群体大小有限,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也不见明显的社会分化。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欢青)
济南时报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