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一本字帖影响了近代一百年的书法史!
创始人
2025-06-05 00:00:45
0

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而几千年来,对《石鼓文》临习最多、最深且最有独到之处的当数吴昌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并不仅仅靠天分,而是比常人付出百倍的刻苦努力!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的吴昌硕,30多岁才开始临摹学习石鼓文,从零基础到NO.1,吴昌硕的“石鼓篆书”是如何登峰造极的呢?

吴昌硕早年的篆书并没有受《石鼓文》的影响,此时他尚处于博采众长的学习阶段,个人面貌尚未形成。作于光绪四年(一八七八)春正月的七言篆书对联《司马名高文纪汉,隃麋光重字临王》,我们可看出其笔法还比较稚嫩。

光绪十年(1884)是吴昌硕篆书创作实践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吴昌硕开始接触《石鼓文》拓本,对其后来的书法产生重要影响。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终于炼成一代大师,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1886年(43岁)

吴昌硕得好友潘瘦羊赠送《石鼓文》拓片,花十二分力气,整日挥毫临习。

1890年(47岁)

日日临摹,仍觉得自己无一笔是处。

1892年(49岁)

虽然刻苦努力,无奈还是摆脱不了早期影响。笔画细瘦,体态平板,略显软弱拘谨。

1894年(51岁)

杨沂孙的影响还是如影随形,怎么摆脱他是吴昌硕的一大难题。

1903年(60岁)

临阮翻天一阁本石鼓书,仍然觉得不够满意,吴昌硕在考虑如何兼顾虚实。

1908年(65岁)

临石鼓如临大敌,兵戈相接,如闻其声?握管时不敢放松一步,一放则气象逋矣!

1911年(68岁)

尽管与初期相比技术熟练,但吴昌硕对自己还是不满意,说自己笔力疲,未能虚实兼到,愧疚不已。

1915年(72岁)

已是古稀之年的吴昌硕,两年前被选为西泠印社社长,翌年写成大名鼎鼎的篆书《西泠印社记》。对于临摹石鼓,吴昌硕有了更多的感悟,宜重严而不滞,宜虚宕而不弱。

1916年(73岁)

这幅四条屏写得跌宕起伏,放达不羁。

1917年(74岁)

与友人饮酒谈笑,提起笔,信手拈来,件件都是精品。

1918年(75岁)

不再拘泥于原版石鼓,已自成吴昌硕之面貌。

1919年(76岁)

个人风格越来越鲜明,再无可与之争锋的敌手。

1920年(77岁)

虚实相生,朴茂雄强,渐入妙境。

1921年(78岁)

求字的人越来越多,本非心中所愿,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写。

1925年(82岁)

得石鼓残拓,再临一过。

1926年(83岁

老来书写仍不懈怠,送给沙孟海的字不错。

1927年(84岁)

再临石鼓,功夫已臻化境,登峰造极,“石鼓篆书第一人”,再无人出其右。

不管吴昌硕早年如何学习杨沂孙,晚年如何醉心于《散氏盘铭文》,《石鼓文》却自始至终都是他反复临摹、学习、体会的范本。《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吴昌硕也让《石鼓文》得到传扬,可谓彼此相互成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红... 红军长征为什么最后到了西北而不是西南的云贵川这些地方呢,要知道红军一开始长征时就是奔着西南方向转移的...
原创 陈... 陈毅撤换4个华野纵队司令,没挑明原因,粟裕却已知是为谁 1948年秋,华东野战军即将投入淮海战役的关...
原创 谁... 前言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所以...
原创 秦... 即便在坚强的人,都有着柔软的内心。 一生戎马的曹操, 面对将士们不能胆怯,面对谋士们不能对此诉苦。 ...
原创 汉...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三国的时候,往往把视角聚焦在内战的名将里。 那个时期,...
原创 契... 作者:陈二虎 (一)契丹人反唐 大唐王朝武则天执政的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臣服...
原创 蜀... 其实“七擒孟获”还真不是罗贯中编出来的,甚至可能是历史事实,宋人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 孟获收闿...
原创 赵... 赵云血战长坂坡,这场战役在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叹为观止的一幕。当时刘备新败走投无路,老婆儿子失去音讯,...
中科院院士谢树成:构建超学科体... “环境恶劣或先天条件并不优越的环境,反而会加速文明的产生。对于长江流域,干湿环境的快速转换对史前文化...
原创 董... 导语:作为一国之君运筹帷幄,号令天下,是权利的象征。但作为一国之君有时候又很无奈,很多事情又不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