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五十载,赛岩喊洼的匠心坚守
创始人
2025-06-04 20:33:07
0

砍竹、刮青、破竹、开篾……繁琐又细致,但对于赛岩喊洼来说,每一个步骤都早已烂熟于心。50年来,一条薄薄的篾片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飞,原本坚韧的竹子在一道道工序中完成形与质的转化。他用一双巧手,编织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手艺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印证着一名老党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初心。

“小的时候先是看父亲编,然后慢慢跟着学习,到现在一编就是50多年。”赛岩喊洼今年65岁,是地道的傣族,于2002年担任芒市轩岗乡丙茂村等薄小组党支部书记,直至2021年卸任。因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傣族竹编手艺人,受父亲熏陶,赛岩喊洼十多岁就已经基本掌握了傣族竹编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自身天赋加之刻苦钻研,即使从未编织过的器物,只要是看上一会稍加研究就能编制出来。

“最开始竹编卖不了多少钱,那个时候主要是为了方便家里使用。”到了1996年,赛岩喊洼开始尝试把竹编带到芒市集市上售卖,因为手艺好,编出来的箩筐很受欢迎,每次出摊,很早就卖完了。为了不断提升技能,赛岩喊洼先后赴盈江、怒江等地交流学习竹编技艺,技术也逐渐得到全面提升。于是他开始编制簸箕、四方桌、饭盒等上街售卖,由于原材料讲究,竹编制品结实耐用,他的产品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回头客和订单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竹编带来的收入改善了赛岩喊洼一家的生活质量,也更加坚定了赛岩喊洼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决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开始有人上门向他拜师学艺,面对求知若渴的村民,赛岩喊洼不吝赐教,耐心传授村民竹编制作技艺。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村里、市里组织的非遗技术培训活动并担任老师,讲解竹编相关知识及编织技巧,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会了竹编技艺。

2014年,赛岩喊洼瞄准势头,联合村里20名竹编学员注册成立了芒市轩岗乡竹美竹产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竹编生产,共同致富。作为社长,他扛起了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重任,不仅统一从农户家中收购竹编产品,还积极联系外部收购商,确保产品能够顺畅销售,有效解决了以往农户面临价格低和销售不畅的问题,社员户均年增收1万至2万元。2022年,赛岩喊洼被命名为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

2023年,乘着芒市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东风”,赛岩喊洼也看到了商机,他在芒市丙午街附近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店面,开始售卖竹工艺品,“没想到,生意还可以。”那条街游客云集,他们的竹编工艺品很有民族特色,深受游客喜爱。“最高一天能卖两千多。”名气也逐渐打开,生意越做越红火。

一边开店,一边营销。现如今小组里的村民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多岁的小孩,几乎都会编制竹编,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社员莫岩散保笑着说“我现在在家既能带孙子孙女,又能编竹编赚钱,真是一举两得。”几年来,合作社固定合作的商家来自昆明、保山、陇川等地,赛岩喊洼将得到的订单通过合作社分给一些学会竹编的妇女、老人,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

谈及竹编产业的发展历程,赛岩喊洼感慨道:“竹编技艺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行业,导致竹编从业者日渐减少。可还是有很多农户不愿远离家乡,竹编产业便成为我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一直在坚持,希望竹编能成为带动全村共同富裕的金钥匙。”据统计,2024年,等薄小组共有30余户农户从事竹编生产,实现年产值12万余元。

有人说,竹编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从前和现在,乡村的风情,先祖的技艺,随着时光流传至今。守着乡愁,一辈子哪怕只做一件事,于赛岩喊洼而言,也是件幸福的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新教育丨“陈嘉庚与厦门大学”... 中新网厦门10月18日电 (杨伏山 欧阳桂莲)“陈嘉庚与厦门大学”纪念展馆开馆仪式18日在厦门大学举...
原创 年... 现在最火热的电视剧当属的延禧攻略的大清宫戏,不过在前几年的时候,统治电视收视率的同样是一部清宫巨作,...
原创 侄... 洪武年间的一天,丞相李善长对御史台的御史咆哮道:“我中书省怎么可能有人贪污三千两白银,你们御史台欺人...
原创 历... 如果评选上千年来最著名的酒宴,排名第一的无疑是鸿门宴。那么,排名第二的是哪个?答案是:楚庄王的“绝缨...
原创 卧... 芬兰,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非北约欧盟成员国。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军队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
原创 姨... 这个人非常的厉害,可以说是一位战神级人物,他的姨夫就是后周太祖郭威,此外他的四小子也是北宋的战神级人...
原创 此... 自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红军以来,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位能驰骋沙...
原创 天... 从1868年起,日本开始进入“明治维新”时代,以睦仁天皇为首的明治新政府成立后,在向西方疯狂汲取技术...
原创 深... 煤炭部抽调技术业务干部和技术工人开发郎岱、水城煤田。 1958年2月,国家煤炭部与中共贵州省委商定开...
原创 在... 清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并不是说知识一无所用,而是指如果只有知识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