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郭增荣
2025年伊始,记者在朔州应县陶瓷产业园区看到,自动化分拣线高速运转,珐琅彩瓷裹着新型秸秆缓冲材料,源源不断发往陶瓷专线的中转车。身着红马甲的“红速先锋”党员突击队正加急处理海外订单。
数据显示,1至4月,朔州“快递+陶瓷”项目快递业务量达626.56万件,同比增长62%,带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3亿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跑出“加速度”。
快递进厂,
重构产业生态
在应县优尊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的仓配中心,仓库经理介绍说:“过去发往长三角地区的货物需要3天时间,现在通过邮政快递的陶瓷专线,24小时就能送进上海客户家门,破损率从5%降到0.3%。”这一变化源于朔州市邮政管理局打造的“一公里服务圈”——在陶瓷产业园区半径1公里内,汇集邮政、顺丰、京东等8家快递企业,设立共享分拣中心、定制包装车间和电商服务中心。
“我们给每家陶企配备专属服务团队,从产品设计阶段就介入包装方案。”应县极兔负责人王富强展示着最新研发的“陶瓷芯片+PP蜂窝板”循环箱,让单个包装箱重复使用次数从20次提升至50次,企业年物流成本下降40%。目前园区日均处理陶瓷快递8.3万件,其中82%通过“生产线—快递专线”直发模式完成,彻底告别二次搬运。
政策组合拳,
打通快运“最后一公里”
在应县下社镇快递综合服务站,站长李建国正指挥着新能源货车装卸货物。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收寄陶瓷需要到县城,现在镇里有了快递综合服务站,上午烧制的骨质瓷餐具,下午就能发往全国。”
记者了解到,随着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三年行动和今年快递进村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怀仁市、应县12个陶瓷产业重点乡镇和农村建成标准化快递综合服务站,并开通城乡陶瓷专线,让易碎品实现“出窑即上车、下车即入户”,实现“产地直发、一日达仓”。
绿色包装,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左一层、右一层、再一层”是对传统朔州陶瓷包装的生动写照。
过去,为了减少破损,很多产品要裹3—4层塑料膜,再用胶带缠绕封装,这种过度包装、随意包装不仅起不到安全包装的效果,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朔州市邮政管理局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随即开展了专项调研考察。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指导快递企业和大型陶瓷厂家学习景德镇先进的包装经验和陶瓷包装模式,并对包装物选择、包装封装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为陶瓷企业和快递企业提供了更加标准的指南。
“现在发出的陶瓷产品除了采用‘陶瓷芯片+PP蜂窝板’循环箱,还全部使用45mm可降解环保胶带,按箱型采用‘一’字形、‘十’字形、‘艹’字形封箱,可重复使用,更加环保节约,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让陶瓷产业发展迈上了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台阶。”朔州一家陶瓷厂负责人介绍。
朔州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朔州市邮政管理局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同,争取政策支持,开辟陶瓷运输绿色通道,培育国家级金牌项目,进一步加强全市邮政业服务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服务,助力朔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更加光彩夺目。
上图:某快递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应县陶瓷产业园区打包发货。
本报记者 刘成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