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丹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即将开幕。以“青年汇聚 创造无界”为主题的“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作品展”将同期亮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二楼连廊。
本次展览是“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作品展”的首站,展览设置“潮生”“共生”“新生”“云生”四大单元,涵盖数字艺术、雕塑、装置、油画、版画、摄影、插画、影像等跨媒介作品,青年艺术家们以多元艺术语言,全方位诠释艺术无界,融合共生的理念。
同时,展览打破传统展厅形式,青年共创,搭建大湾区艺术生态,还将通过“音乐+书法”“舞蹈+版画”、观众涂鸦共创、艺术家对谈等,打造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艺术现场,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打造一条“空中艺术长廊”,让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大湾区文化交融的鲜活见证。
本次展览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主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承办,旨在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展现大湾区文化共融与创新活力。
以“艺术无界”为纽带
四大单元诠释青年艺术家艺术创作成果
宝安区作为深港文化共融的起点,以“艺术无界”为纽带,在2023年和2024年文博会和文化强国高峰论坛期间,成功举办了“无界——深港澳青年艺术大展”,成为文博会期间唯一的专业级户外艺术大展,为三地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了交流平台,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艺术盛宴。
今年,宝安区继续以“艺术无界”推动文化交流,联合紫荆文化集团旗下的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将“无界”品牌升级为以“大赛”引领的常态化艺术交流机制,打造了“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大赛”,发动全国80余所高校广泛参与,上千名青年艺术家提交了672件艺术作品,涵盖架上艺术、装置艺术、文创衍生、数字艺术与AIGC等多元形式。本次展览除甄选大赛获奖作品外,也邀请到更多湾区青年艺术家参与,设置了“潮生”“共生”“新生”“云生”四大单元,潮生单元聚焦湾区文化生态的灵感碰撞,呈现青年对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思考;共生单元探索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深层联结;新生单元以个体叙事展现大湾区青年的身份认同与精神图谱;云生单元通过数字艺术与AIGC技术延展未来艺术边界。
就如策展方所言,“无界·粤港澳青年作品展”,以艺术为媒,穿越有形与无形的边界,凝视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深层联结,不仅是一次艺术聚合,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化想象。
青年共创 跨界融合
粤港澳携手共建人文湾区
数字与AIGC单元最佳潜力奖《水韵伞影》,作者何思琦。
本次展览中,记者了解到,跨界融合,科技赋能艺术创新成为展览一大亮点,数字艺术与AIGC作品以先锋姿态诠释“无界”主题,涵盖AI生成、交互装置等前沿形式。例如,AIGC作品《水韵伞影》是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深圳本土艺术家何思琦创作,结合舞蹈表演和互动设计的双重语言,将深圳客家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探索油纸伞作为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光环境艺术装置组,由王乐涵、崔瑞洋、黄昱婷创作的《港珠澳大桥光环境艺术装置》等作品,将大湾区科技优势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架上艺术单元,最佳设计奖《棉线的排列》,作者向国华。
同时,在展览中青年共创,共建湾区艺术生态也是展览的一大亮点,展览现场有涂鸦共创,全天开放,全员共创,邀请观众⼀起参与,让每个人的创意融入艺术,共同感受灵感与时代的交汇。还有舞蹈快闪大提琴演出等节目,舞蹈演员以现代舞跨界表达铜版画作,现代舞蹈快闪以流动的身体语言回应洪诗雅作品的细腻刻画,展现无界共生。展览现场还将举行艺术家对谈,邀请参展艺术家代表分享其创作灵感及故事。通过跨媒介、跨语境、跨地域地展开对话,将掀起大湾区青年艺术家融合共通的热潮,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激发艺术创作的无限灵感,共同描绘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绚丽图景,引领艺术创作新潮流。
据悉,本次展览作为巡回展首站,深圳展览结束后,精选作品将于6月及8月相继赴澳门、香港巡展,将“无界”办成有国际影响力,在业内有号召力的高水平艺术展。
图源: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黄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