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影像亮起、冲锋号吹起,长征“红军战士”与观众共同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机械帷幕矩阵渐次展开,观众仿若身临其境来到遵义会议现场见证伟大转折的一刻;模拟寒流与机械传动装置配合,让“爬雪山、过草地”有了实实在在的切肤之感;当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景由NPC真人扮演而再现,观众禁不住热泪盈眶……
观众在“红飘带”进行一场行浸式革命之旅。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2025年“五一”假期,奔向多彩贵州的众多游客,一下飞机就前往毗邻机场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原说是一次“打卡”行动,但相当多观众最后红着眼眶离开,这更是一场情景交融、感人肺腑的思政教育。自2023年10月建成试运营以来,“红飘带”演出已突破1万场,接待参观者超120万人次;并先后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等多个奖项。
贵州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88个县(市、区),有66个留下过红军的足迹,全省保存着超过750处重要的长征遗址和遗迹。红军在黔期间先后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和苟坝会议;先后取得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进逼贵阳、西进云南等战斗的胜利,红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项目,“红飘带”通过数字科技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产生了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独特思政育人效果:
行浸式体验“唤醒”情感共鸣。1987年,著名作家魏巍创作了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正如他在“卷首语”中所写——“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30多年来,这本书成为几代学子回望瞻仰长征的经典读物,“地球的红飘带”一词从此成为万里长征的诗意代词。
NPC真人扮演重现长征爬雪山场景,观众无不动容。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红飘带”采用目前业界最复杂的实景异形显示系统、国内最大的双曲幕剧场、多套超大荷载吊挂设备、超大弧形透声幕等先进设备,以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多媒体声光电、NPC真人扮演等前沿数字科技为主要手段,通过行浸式体验(融合了行进与沉浸的新型演艺或旅游体验形式)大大提升了大中小学生观众的参与感和浸润度。通过场景化叙事与互动参与,将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行浸式体验。参观学生自然而然地“化身”为红军战士,以“当事人”第一视角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和革命者的浩气长存;具身化的学习实践方式,以共情机制激发广大参观者的信仰认同、理想认同,实现思政教育从“认知”到“内化”的美学升华。
音乐党课“点燃”信仰火炬。“红飘带”最大程度地用好红色资源、场馆空间、思政优势,围绕音乐党课、音乐思政课、科创美育三大类,精心研发了12门课程,因材施教、情景交融,将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生动鲜活地融入到大中小学生的音乐党课当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独特效用。
学生在“红飘带”内开展研学。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长征组歌》是一部纪念长征伟业的大型声乐套曲,由《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等10个曲目组成。“红飘带”巧妙地将《长征组歌》等红色经典与长征史实相结合,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强化革命记忆的锚点。已有多家高等院校将“红飘带”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笔者工作的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多次组织党员师生前往“红飘带”开展情景教学和音乐党课。该校开设“百年党史·一路红歌”音乐党课,打造“主讲+主唱”“党史+音乐”“理论+实践”多维融合的艺术思政课堂。采用“以史串歌,以歌叙史”方式,围绕“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走向新时代”四个主题,讲唱结合、场景互动,向师生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广大青年学子更加坚定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建筑美学致敬真理之光。如今,贵阳机场起飞或降落的飞机上,透过舷窗都能看到那一抹鲜艳耀眼的“红飘带”宛如灵动的琴键般南北延伸,好似熊熊燃烧而引领中国人民的革命火炬,既展现出蜿蜒跌宕的建筑之美,更烛照着万里长征的传奇故事与真理之光,从90年前穿江越海而来,洞见历史,昭示未来。
“红飘带”外景。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红飘带”的巨型飘带状结构蜿蜒于黔山秀水间,隐喻长征精神博大永恒,犹如江河万古奔流。“红飘带”的建筑设计注入灵魂与情感,参观者便能从精神层面去感知物理空间中流淌的故事和情感,真正产生“场域精神”。红飘带“建筑即展品”,在潜移默化间塑造激发了观众的文化归属与美觉体验。“红飘带”外立面的色彩系统既映衬红色文化,又取材贵州赤水丹霞,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致敬“四渡赤水”经典战例……
场内表演上,一盏盏闪烁的马灯,串起了一个个革命浪潮;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从长征走到今天,始终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前行的“明灯”。全域全息影像表演厅,将一个个革命先烈的名字和面孔,汇聚在跨越时空的表演现场,用数字科技的创新手段唤醒每一位中华儿女对“长征精神”的永恒记忆与强烈共鸣。艺术与科技共舞的整场演出,“地球的红飘带”一直是贯穿始终的叙事主线,是点睛之笔。
“红飘带”以动态光影和超时空艺术再现长征,将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化为震撼人心的感官冲击。让红色文化突破传统展陈的静态局限,让一条“在流动可参与能共情的红色史诗”在多彩贵州高原蜿蜒流淌、熠熠生辉。
(作者系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教师)
文/陈宇双
编辑/赵珊珊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