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刘先银经典点说:苦行探道见心悟一,记邓世华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创作
苦行探道 见心悟一
——记邓世华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创作
刘先银 2012 北京
《论语》孝的心性基础,《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差异
孔子论孝:孔子所说的孝是以敬为根本的。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分别引出了“礼”和“敬”这两个关键词。
孟子论孝:《孟子》一书中有关孝的讨论多与具体人物的评价有关。如对舜和匡章的评价。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
《论语》中倡导的孝,大致包括有养、敬爱、无违、守礼几方面。其基础和实质是“尊敬”。
区别于“养”:“养”即物质供养,而“孝”不只是供养,还包括情感上的“敬”。如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色难”:子夏问孝时,孔子发出“色难”的感慨,即对父母没有和颜悦色,不算真正的孝。
理解体谅父母:子女要设身处地理解父母的心情,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无违之孝:不违背父母的意志,顺从父母的遗愿,也是敬的表现。
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孝的心性基础:孔子之“敬”与孟子之“慕”世界三大文明是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论概述
文明的冲突论,是由美国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冷战结束后提出的理论。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的主要冲突将不再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而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文明冲突。他的这一理论在1993年夏季发表在《外交》杂志上的文章中首次提出,并随后扩展成书籍《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要点
文明冲突的根源
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非意识形态的或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3。
文明间的竞争
亨廷顿指出,在全球政治格局中,文化和文明正在成为新的分界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 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西方文明的独特地位
亨廷顿认为,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3。
文明的冲突论的影响和争议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一方面,有人批评这一理论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忽略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亨廷顿的理论也引发了一些政策制定者和战略分析者的重视,影响了他们的决策和观点。
总的来说,“文明的冲突”是一个复杂且富有争议的理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尽管存在争议,但它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埃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位于尼罗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文明以其金字塔、石碑和象形文字等文化成就著称,对后来的希腊罗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为两河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该文明以其复杂的楔形文字、城市规划和法律制度等成就闻名,对后来的阿拉伯文化和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有着重要影响。
印度河文明,也称为哈拉帕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河流域。该文明以其精美的印章文字、城市规划和农业技术等成就著称,对后来的印度文化和宗教有着深远影响。
这些文明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化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特点,共同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世界三大文明的描述: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第一代世界文明,起始于3700年前的夏朝,汉代强大起来,中唐达到鼎盛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华文明的力量来源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四季明显变化,在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争中得到对自然界和事物的核心本质的认识。中医、风水、汉字、易经学、中国的发明创造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了解。
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文明属于第二代世界文明,起始于7世纪伊斯兰教的建立,属于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体系,然后迅速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的大文明。伊斯兰文明的经济实力一般,但是国家数量多,人口数量多,还掌握着石油等能源,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由于伊斯兰国家比较保守,女性权利较小,因此伊斯兰文明的人口数量仍然在快速增加。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属于第三代世界文明,起始于文艺复兴,借力思想启蒙和科学探索一路发展壮大到今天,短短400年便成了主宰世界的文明体系。独立、自由、平等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西方现代文明推动了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现代生物技术以及现代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并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世界三大文明的前途命运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已经过了鼎盛期,但仍有潜力复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历史够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就比西方几十个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多。 国土面积虽然只有960万平方公里,但包含大量优质国土。 中国已经强势复兴,到今天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产值是美国的两倍,GDP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 未来中国经济有可能超过美国。
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文明的前景可能因人口增长和资源控制而发生变化。由于伊斯兰国家比较保守,女性权利较小,因此伊斯兰文明的人口数量仍然在快速增加。此外,伊斯兰国家掌握着石油等能源,这也使得他们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目前正处于强势上升阶段,其核心价值独立、自由、平等推动了现代科技、医学、生物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西方文明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广泛存在。
三大文明各有特点和优势,它们的未来命运将取决于它们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以及它们能否保持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部挑战的应对能力。
世界三大文明的现在的世界影响力
世界三大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宗教信仰、政治经济一体化、科技发展、文化融合等。
西方现代文明:西方现代文明以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为基础,继承了它们的哲学、艺术、数学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文明体系。西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包括独立、自由、平等,推动了现代科技、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西方现代文明目前对地球最大的贡献是科技价值,未来有望持续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和霸主地位。
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文明以信仰为核心,所有穆斯林都相信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这种共同的信仰将他们凝聚起来,形成了世界性的文明圈。伊斯兰教是增长最快的宗教之一,其信仰和精神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使得伊斯兰文明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伊斯兰文明的成功关键在于信仰,这种信仰不仅在精神上统一了穆斯林,也在实践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起始于3700年前的夏朝,经历了鼎盛时期后逐渐衰落。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减弱,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这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表现。中华文明的未来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其历史和文化资源,以及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大文明的未来走向将受到各自内部发展动力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西方现代文明凭借其科技和经济的领先地位,有望继续保持其全球影响力;伊斯兰文明则以其强大的信仰凝聚力,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影响力;而中华文明则面临着复兴的历史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交流,有望实现文化的复兴和影响力的提升。
静候花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中华文明的直接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700年前的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然而,对于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其确切的历史有多久,学术界仍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缺乏直接的物证,如成熟的文字记载,夏朝可能并非像传统历史记载那样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经夏商周时期,夏朝之后是商朝,商朝的甲骨文证明了这一时期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商朝之后是西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时期,最终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唐盛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强盛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3。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高峰,唐代的文化和艺术达到了鼎盛。宋元明清,宋朝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天文学以及印刷术均居于世界前列。元朝、明朝和清朝则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郑和的海上远航、清朝的统一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文明的衰落与复兴,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经历了衰落的过程,尤其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视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2。然而,中华文明要真正恢复其在世界文明中的霸主地位,还需要时间和努力。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起始于3700年前的夏朝,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尽管近代以来经历了衰落,但今天的中国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中华文明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
刘先银题写“静候花开”应广州仲恺大学郭春华园林学教授之邀, 2023年6月23日
刘先银题写“静候花开”应广州仲恺大学郭春华园林学教授之邀, 2023年6月23日
广州仲恺大学,郭春华园林学教授,静候花开,刘先银题写书法作品 2023年6月23日 北京
周易》中的“潜龙勿用”
“潜龙勿用”是《周易》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的第一爻的爻辞。在《周易》中,龙通常是阳气的象征,而“潜龙”则表示阳气尚未显现,处于潜藏的状态。这里的“勿用”并不是指龙本身没有用,而是指在时机未到时,不应该轻易显露和行动。正如《周易译注·乾卦第一》中所述,“潜龙勿用”意味着阳气潜藏,表明应该保持低调,等待合适的时机。
爻辞的深层含义,爻辞的深层含义在于告诫人们在面对困难或者在不适当的时机时,应该保持耐心和隐忍,不应轻举妄动。正如《直方周易》所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这意味着在适当的时机到来之前,应该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历史人物的应用,历史上,孔子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虽然对周礼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权威的理解,但在进入太庙时,他仍然会询问礼器的用途,以了解其他人对礼器的认知和自己如何与之配合。这种行为体现了“潜龙勿用”的精神,即在新的环境中保持低调,了解情况后再做出行动。
总之,“潜龙勿用,下也”这句话出自《周易》的乾卦第一爻,其含义是指在适当的时机未到之前,应该保持低调,耐心等待,不宜过于显露和行动。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发展,也适用于团队协作和企业战略规划,强调在不利条件下保持冷静和隐忍,以待时机成熟。
刘先银著《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郭春华,广东仲恺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教授。1992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现从事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科研工作。
刘先银,1999年荣获国家林业局“首届梁希林业宣传突出贡献奖”。2013年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
刘先银书法《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刘先银书法《春秋繁露》
刘先银书法:问道注目礼
刘先银书法《问道》
刘先银书法:除了敬字再没学问
刘先银书法:问道注目礼
刘先银书法:问道注目礼,一念之慈,万物皆善
刘先银书法:天问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