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
夜坐
[宋]杨万里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後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
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注释】
1.“背”义有二:为物(如幔帐)所隔;靠倚而立。此为后一义。将灯拟人格,不以灯为照读,而觉其为劝人读书。
2.青灯:指油灯。因油灯的光色青莹,所以称青灯。这句说背着墙壁的青灯光焰摇动,好像在殷勤地劝人读书一样。
3.窥(kuī):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4.素: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
5.素月:因月色白,所以称“素月”。
6.渠:他。
8.唤,和上句“劝”意略同,犹言引诱人、招邀人。
9.向来:一向,素来。
10.诸老:指作者所读书中的古人或书的作者。
11.端:究竟。
12.何似:像什么。
13.千年:指时至读书者已在千年之后。两句意谓古人毕竟到何境界?自己岂便真赶不上他们吗?
14.雪鬓:指鬓发已白如雪。
15.茅庐:茅草屋。
16.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
17.肥:作动词,使蔬菜肥壮。
18.圃:此指种蔬菜的园地。
【译文】
青灯的光焰在旁边的墙壁上摇曳,像在劝人读书,
素月隔窗窥看,似也在默默地陪伴着自己。
那些古代先贤和诗人素来的所思所想,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千年后的人们,未必就不能超越。
时光流转,从青春到垂暮,羁旅漂泊,
从江南到江北,力践前言,始终勤学不倦,刻苦攻读。
读书到深夜,肚子饿了,正愁没有夜宵疗饥,
可巧窗外下起了小雨,正好摘些新鲜果蔬充饥。
【赏析1】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首联写月夜读书的场景,青灯劝读,素月相伴,彼此守望,彼此陪伴,这样的情景,是多么温馨闲适。
杨万里诗风清新活泼,短短两句话,仅仅十四个字,一幅月夜读书的图画,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极富情趣,有身临其境之感。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颔联写遍览群书,对先贤思想的思考和认知,和自己刻苦攻读,誓与古人在学问上一决高下的决心。
“向来”是素来之意,“诸老”指所读书中的古人或书的作者,“端”是究竟之意,“何似”即像什么,这是夜读的思考,有质疑,才有收获。
“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杨万里博览群书,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绝不为前辈所束缚,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他有自己的诗风。
这才是读书的目的,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后为自己所用,并超越它,“落尽皮毛,自出机杼”,就如他自创的诚斋体。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颈联承上联,写自己多年苦读的经历,从青葱到白发,从江南道江北,无论怎样辗转,始终不忘读书。
杨万里幼年丧母,父亲靠为人授书维持生计,虽然家贫,十年间却购得数千卷藏书,为儿子提供了最好的启蒙教育,他也极其勤奋,广师博学。
功夫不负有苦心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28岁的杨万里进士及第,29岁拜刘才邵为师,30岁师从胡铨、张九成,32岁时拜师张浚门下。
时光荏苒,从少年到古稀,杨万里一直孜孜以求,如果说之前的努力是为入仕,那么其后的不倦怠,则是为了学问和提升自己,如诚斋以明志。
作此诗时,杨万里罢官归隐家乡吉水,他为官清廉,生活拮据,祖上也没有产业,不过茅庐陋舍而已,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依旧坚持寒灯夜读。
“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尾联写夜读之乐,夜深了,饥肠辘辘,正愁没有夜宵,恰好窗外雨落,小圃果蔬肥嫩,正好摘来疗饥。
杨万里喜欢山水田园,但无力购买,回到家乡的第二年春,就在自家东面开辟出一方小小的园圃,种菜养花,开池栽竹,方寸之间,极富意境。
这就是精神的富有,彼时,他不能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大业中,那就将“修身、齐家”放在首位,小雨新肥半圃蔬,多么清新美好的富足!
【赏析2】
这首诗开篇写了青灯陪着自己读书,而月亮透过窗户,仿佛在呼唤诗人看它。交代了时间在晚上,地点为室内,和作者在读书的行为,描摹细致,手法生动。
颔联表达了作者的抱负:古人究竟有多高的境界呢?在千年之后自己也未必不如他们吧。这首诗虽然不是名篇但这句话在后来鼓舞了许多文人学子,其实一直以来文学一脉都是厚古薄今,但真正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时会发现未必真的就不如古人。
颈联引出回忆,漫长时间中两股鬓发已经花白,从江南到江北的多年宦途后终于回到了这间茅庐。
雨后的蔬菜即将成熟,只是晚上孤寂想饮酒时却已无食物佐酒。
全篇以婉转含蓄的文笔抒发了作者老年生活,虽生活颇为贫穷,但守着几亩田园自给自足倒也不错,表达了乐观的思想。也抒发了作者的抱负,我的文章真的不如古人吗?留待后人去评说吧。洋洋洒洒轻描淡写,读来舒服恬淡,这样的随笔于我而言读来是一种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