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孙道绚《清平乐·雪》词赏析
创始人
2025-05-08 09:37:10
0

【原作】

清平乐·雪

【宋代】孙道绚

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

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

【译文】

雪花飘飘洒洒满天飞舞,一副轻盈潇洒的模样。半夜只听得窗外大雪下的沙沙作响,压折那院中梅树和竹枝。

第二天起床便迫不及待的掀开帘子,只见片片雪花迎面扑来。无奈房内熏炉中的烟雾一下就将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只能看着雪花变成热气腾腾的雾气升腾而起,轻轻地笼罩在她那插有金钗的头上。

【注释】

飏飏:飘扬貌、飞舞貌。

朱楼:阁楼。

向晓:拂晓。

【赏析】

雪,自古以来就一直备受着人们的青睐。自东晋谢家才女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它似乎更成了后世文人反复咏唱的对象。

“悠悠扬扬,做尽轻模样。”黄昏之际,作者看见了雪花在漫天飞舞。“轻模样”,轻盈的模样,此形容可谓贴切传神。五百多年后,纳兰容若写了一首《采桑子》的词,开头就化用孙道绚的这句:“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纳兰公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并不是喜欢雪花那轻盈悠扬的模样,我之所以喜爱它,完全是因为它生有人间绝无仅有的,那一种孤寂而又冷艳的美。

“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这句是描写她半夜时分睡在床上,静静地聆听着大雪压折梅树和竹枝的声音。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五言诗《夜雪》,作品的意境尤其相似:“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由物及人,梅竹身上那种抽象的疼痛,继而转换成了一种具体的自怜之语。

今夜的大雪,重重地压着梅花和竹子。如今我尚会疼惜你们,而我一生的寂寞与哀愁,又有谁知道,有谁怜爱呢?这样的心境,也真真算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第二天一大早,她起来后,便迫不及待地掀开帘子。此时依然是大雪纷飞,只见是大片大片雪花迎面扑来。这个场景,诚如用《红楼梦》中的联诗所写: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面对大自然馈赠的这些美丽的精灵之物,惊喜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在看到这一幕情景的时候,她的嘴角,当时兴许是泛起了一抹久违的微笑的。

“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结句笔触轻灵,情感细腻。描写的是作者转身回屋的时候,没想到由于房内熏炉中那些带有温度的烟气,一下就将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她无奈地看着雪花变成热气腾腾的雾气升腾而起,轻轻地笼罩在她那插有金钗的头上。雾气最后也渐渐地消失了,她显得无比的失落,只得独自在那低眉叹气。

人的一生中,注定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都要转瞬即逝。纤微优美的景物,能映照出女词人内心敏感而细腻的情绪。无疑,孙道绚是一位优秀的女词人,也是一位善于煽情的高手。她的词作含蓄蕴藉、深微幽隐。情感细腻,韵味无穷。明末戏曲理论家沈际飞,曾对这首词评曰:“雪之形声,盈耳盈目。”全词借物抒情,不写一字之喜,不着一句之怒,作者用轻灵的笔触,把一个女子一喜一嗔的神情,刻画得是如此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作者】

孙道绚,号冲虚居士,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善诗词,笔力甚高。黄铢之母。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初(公元1131年前后)前后在世。三十岁丧夫,守志以终。生平著词甚富,晚以火毁。铢搜求流傅于人口者,仅得六首。张世南《游宦纪闻》录其悼亡一首,最为人所称。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了五首。赵万里辑本存词八首。《诗人玉屑》也记载了她的诗词片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公...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让大唐雄风黯然失色的安史之乱已经打到了第三年,万国来朝的帝国荣光黯然褪色...
原创 天... 杭州自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主钱镠建都以来,很少经受过什么战火的破坏。即使是蒙古灭南宋之战以及后来的抗...
原创 开... 胡服骑射改革前,赵国的实力在七雄中属于中等,还会受到其他国家的侵扰;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力量快...
原创 拥... 对于库页岛,这个岛屿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里曾经也是我国的领土。清朝版图鼎盛时期,这里也属于清朝的管辖...
原创 老... 作为文案专家,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完璧归赵”这个古老的成语背后的故事,揭示蔺相如聪明机智的一面以及他...
原创 为... 在很多古装的电视剧里面,特别是以古代战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里面,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形状的武器,而且这些...
原创 历...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仅如此它还会随着时间的更替而逐渐的被人遗忘,或者被覆盖。明朝末年,清军的铁...
原创 为... 前言 秦昭王,在位期间秦国国力达到鼎盛,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起,这位被誉为“战神”...
原创 日... “浩然正气、以身殉国,谓之国殇”。在云南与缅甸的毗邻处,有一个不大的小县城,名叫“腾冲”。 人们知道...
原创 刘... 红军开始长征没多久,蒋介石身边的第一幕僚杨永泰就曾经大胆作出预测:红军肯定会沿着当年石达开走过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