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第六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邀请展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这座见证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建筑与当代柴烧艺术的创新成果相映成趣,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空间。
自2015年创办以来,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历经十年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陶瓷艺术盛会之一,坚持以专业性与学术性并重,传统与创新共存的原则,为全球陶瓷艺术家搭建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本次展览特别精选了十年来的代表性陶瓷柴烧作品,这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展览现场共展出43件/套作品,分别来自于挪威、德国、丹麦、中国等11个国家的32位陶艺家,充分体现了艺术节的国际影响力。
开幕式上,多位嘉宾发表致辞,围绕柴烧艺术的当代表达与未来走向进行深入分享。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会长陈海波、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周南、艺术节总策展人李遊宇、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执行院长石墨等嘉宾出席并致辞,共同探讨柴烧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国际化路径。
本次展览的展品涵盖日用器、装饰器、雕塑类等多种类型,题材丰富,表现技法多样。从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茶器、花器,到充满实验精神的当代雕塑,这些作品全方位展现了当今世界陶瓷柴烧的艺术面貌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挪威艺术家奥雷·莫滕·洛克凡的柴烧作品延续了他对窑炉结构与烧成效果的深入研究,展现出北欧设计理念与东方烧造技艺的完美融合。中国艺术家则在继承建水紫陶、景德镇陶瓷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展现出柴烧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多元发展。
本届艺术节以“共融·新境”为主题,彰显了柴烧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方向。“共融”使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形成了以柴烧为艺术语境的创作共同体。在这个创作场域中,东方造物思想与西方现代美学展开深度对话,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实现创造性重构。
在“共融”的基础上,艺术节同时指向“新境”的开拓。这一艺术境界具体体现为陶瓷艺术语言的重构——柴烧过程中的非预期性与艺术家的观念控制形成新的创作方向;落灰与火痕等传统审美元素,通过与综合材料、空间叙事的全新结合,拓展出柴烧作为当代艺术的形式语言边界。
策展方表示,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家个人艺术感悟的结晶,也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第六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的举办,不仅展现了柴烧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活力,更为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将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据悉,本届艺术节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与文物保护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科与学术发展办公室与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共同承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