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8日,由合美术馆主办,顶新公益基金会、李家山水文化中心、何所有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协办的“时代之光——李可染、李玉双父子艺术对话展”在武汉合美术馆正式启幕。
本次展览以近200件丰富的创作文献、作品及影像资料为载体,以新颖的微观史视角,完整呈现李可染、李玉双父子以“光”为媒的山水艺术传承脉络。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28日,为观众带来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左:为祖国河山立传丨李可染 38×45 cm 纸本水墨 1986
右:行到烟霞里丨李可染 69×46cm 纸本水墨 1962

海上彩虹(台湾花莲)丨李玉双98×197cm 综合材料 2017
本次展览通过八个单元的结构化呈现,系统梳理父子二人的艺术生涯与精神传承。第一至三单元集中展示李可染1940至1989年间的40余件作品及手稿(含复制),其标志性的“逆光山水”让观众可近距离感受“东方既白”的笔墨光芒。特别设置的“荆楚记艺”专题,尤为凸显大师与湖北的深厚渊源,清晰勾勒出他以艺抗战、潜修蓄力及确立山水新貌的三段人生轨迹,成为展览的在地化亮点。
第四至八单元则聚焦李玉双深耕一甲子的艺术探索,完整呈现其从1950年代学画至2024年去世的“光编码”艺术体系演进。展品涵盖早期巴比松风格作品、三线建设时期鲁山创作、成熟期“光之茂林”系列,以及晚年重访漓江的写生佳作,更包含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写生手稿、视觉光学研究笔记、工程机械设计图纸等独家资料。其中,“鲁山之路:玉双的‘圣维克多山’”展厅极具叙事价值,还原了李玉双在河南鲁山期间,将精密仪器制造、光学研究与传统笔墨相融合的创作场景,正是这段经历促成了他“光编码”体系的颠覆性突破。

左:阳朔城丨李可染 47×40cm 纸本水墨 1959
右:桂林阳朔丨李玉双98.5×197cm 综合材料 2010
值得关注的是,展览以“漓江胜境”为核心线索,通过并置李可染与李玉双不同时期的漓江题材作品,展现两代艺术家的精神共鸣。从上世纪70年代父子共绘漓江的温情合作,到2020年前后李玉双以光重塑漓江意象,近半个世纪的山水映带,凝结着二人将视觉光学与知觉现象学融入中国现代绘画的“宇宙技术”。而李玉双“不死就画”的艺术信念更在展品中得到生动诠释,其八十多岁高龄仍远赴海外写“光”,弥留之际以自动线条绘出“昆仑山”的作品,完成了生命与艺术的终极交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