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天地造物 美生未来”诗画浙江主题展演活动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东阳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红兵带着《熊猫》《太平有象》等5件竹编作品亮相。这也是今年以来,何红兵又一次携东阳竹编出海“圈粉”。
此次活动由中国驻老挝大使馆支持、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与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主题展览以“浙江的天地”为源点,分为“谷叶取粹”“土木赋灵”“金石炼华”三大板块,巧妙讲述茶、酒、丝绸等浙地物产,以及青瓷、木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

何红兵在老挝中国文化中心现场演示竹编基础编织技法。受访者供图
展演中,由细腻的平面技法编织而成的《熊猫》憨态可掬;以精湛的立体编织技艺打造的《太平有象》则巧妙融入老挝传统祥瑞元素,这两件作品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两国文化符号相融。“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大象在老挝象征吉祥。希望通过竹编这一艺术语言讲好中外故事,让文化真正‘活’起来。”何红兵说。
现场,何红兵还演示了竹编基础编织技法,指尖翻飞间竹丝很快编织成一盏盏竹编小灯笼,引得嘉宾们纷纷驻足体验。他创作的竹编灯笼与竹编包作为礼品赠送给现场嘉宾,其中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感的竹编手包深受老挝当地人喜爱,被称赞“是能带走的文化记忆”,成为非遗“生活化”传播的生动例证。

何红兵在马耳他与现场观众互动。受访者供图
近期,何红兵的竹编作品频频亮相国际舞台,绽放中国传统工艺魅力。9月下旬,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忆江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他现场进行东阳竹编活态展示,吸引众多观众欣赏并互动体验。
展览期间,他还走进当地国际学校,以雅集形式让马耳他民众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10月中旬,在外交活动中,其作品《情韵茶香》作为外事礼品赠予法国贵宾,以竹为媒搭建起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随后的北京国际非遗周上,他的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东阳竹编新貌。
本月初,在金华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同期举办的“金彩纷呈”“非比寻常”非洲文化和旅游大集上,他的木雕与竹编作品再次亮相。为此,他连续收获两封感谢信,“这是极大肯定与鼓舞,我们必全力传承发扬东阳木雕、竹编两项国家级非遗。”
从马耳他到老挝,从经贸平台到文化展演,何红兵不断推动东阳竹编走出国门。他通过作品践行“让非遗活在当下”的理念,搭建起跨文化对话的桥梁,使东阳竹编与木雕被世界更多人所看见。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