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荣坤
当前,中国珠宝行业正经历从“材质消费”向“文化消费”的深刻转型。作为全球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已成为中外珠宝品牌展示文化内涵、对接中国市场的重要窗口。
在进博会现场,中外珠宝从历史底蕴、地域特色到非遗传承,多维度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成为进博会一道璀璨的风景。
多国珠宝各展风华
从百年王室珍品到非遗手工佳作,本届进博会的珠宝展品覆盖广泛的文化维度。在消费品展区,V Muse展台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顶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王冠。“王冠上的钻石原本镶嵌于法国波旁王朝查理十世的圣灵骑士勋章上,后被重新设计制成王冠。”V Muse负责人樊晓光介绍,连续4年参展的拿破仑皇冠金叶子,依旧是展区“明星展品”。“目前仅存两枚金叶,一枚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另一枚就在大家眼前。”樊晓光说。
与V Muse的历史叙事不同,巴基斯坦珠宝品牌以浓郁的地域文化打开市场。其全新红宝石婚庆系列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成为焦点。“红色契合亚洲多国‘象征爱情、团结与圆满’的文化传统。”彣莎(WINZA)亚太区发展负责人阿基尔·艾哈迈德这样解读。
在人文交流展区浙江展厅,非遗匠人正手持铁锤与刻刀,于方寸金器上精雕细琢。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银细工浙江义乌市级传承人周洋霞的非遗手工黄金珠宝展柜前,一件件黄金饰品流光溢彩,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这是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设计的婚嫁系列饰品,采用双面满工与空窗设计,背面辅以阴刻工艺,搭配同款手镯,将传统婚嫁文化与经典画作巧妙融合。”周洋霞向中外客商介绍,此次带来的《清明上河图·十里红妆》《龙凤呈祥》等多件作品,展现了中国黄金工艺的精湛。
文化融合成品牌共识
随着中国消费者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文化认同感”成为珠宝消费的重要决策因素,推动中外品牌将“文化融合”纳入中国市场战略。
彣莎的设计既承袭巴基斯坦传统纹样,又巧妙融入中国经典元素。为让核心团队直观感受中国市场的变化,阿基尔·艾哈迈德特意邀请在英国工作的两位妹妹来到现场。他说:“进博会不只是展示产品,更是发现机会、连接资源、洞察趋势的平台。7年参展,我们不仅对接了合作伙伴,也深入了解了中国市场需求。希望她们能亲身感受中国消费者的变化、了解中外品牌的创新成果。”
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维提珐(VETIVER)珠宝以“文化桥梁”连接海外品牌与中国市场。今年带来的意大利核心产区新系列与德国全新品牌,通过创新工艺与文化融合设计,诠释独特理念。维提珐联合创始人陈海燕介绍,意大利非遗贝雕工艺融入了龙蟒纹样、阴阳日月等中国元素,成为中外文化碰撞的生动例证。维提珐还组织海外品牌负责人参加进博会,直观了解中国消费者喜好,打造更契合需求的产品。“相较于往年,今年新零售与小型B2C(商家对顾客)渠道的意向对接亮点突出。”陈海燕说。
国际珠宝品牌宝格丽也将“文化融合”纳入发展战略,通过产品展现“将创新融入经典匠艺”的理念。“我们始终关注全球工艺与设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合作。”宝格丽首席执行官让·克里斯托夫·巴宾说,“宝格丽设计团队中除意大利设计师外,还有来自中国、韩国、美国等多国人才,这种多元构成避免品牌陷入单一文化表达。”他说:“全球品牌的长期发展需兼顾国际化视野与本土文化共鸣,进博会让我们感知中国消费者偏好,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灵感,实现‘全球化表达与本土化共鸣’的平衡。”
阿基尔·艾哈迈德对此体会颇深,“进博会汇聚了全球有实力、有创新力的品牌,丰富的展品、专业的论坛与深度的行业交流,能助力我们精准把握市场方向,为品牌后续的产品研发、文化融合与国际布局提供一手参考,同时激发团队的创新力。”他进一步预测,进博会的包容精神将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进博会风格”,推动全球设计理念创新迭代。
进博会赋能品牌跨越式发展
从贸易对接到文化交流、趋势洞察,进博会已成为中外珠宝品牌拓展市场的“加速器”。
对维提珐而言,进博会的赋能效果尤为显著。8年间,品牌展位从两个标准展位扩展至两个110平方米的主题空间。借助进博会政策支持,维提珐享受快速通关、进口直通车等便利,并参与上海国际珠宝时尚功能区发布等项目。“进博会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商机,还有国家层面的机遇与行业启发。”陈海燕说。
同样,进博会也为中国珠宝走向国际提供助力。周洋霞说:“我们与一家欧洲奢侈品渠道商、两家国内高端文创平台达成意向合作,覆盖作品定制、工艺联合研发及文化IP联名等领域,为拓展全球高端市场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炸珠、錾刻等非遗技艺通过展品被全球展商熟知,打破国际市场对中国黄金珠宝“重材质、轻工艺”的刻板印象。“我们将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推动传统首饰非遗技艺创新发展。”周洋霞说。
谈及中国市场,让·克里斯托夫·巴宾充满信心:“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势头,科技与开放将进一步激发中国消费市场活力。未来,众多品牌将不约而同地把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