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私人珍藏】精品瓷器推荐——民国“纪念双旗”瓷缸
创始人
2025-11-24 16:34:05
0

瓷釉里的双旗:民国“纪念双旗”瓷缸的时代烙印与市井情怀

当视线触碰到这只瓷缸上交叉的双旗纹样,釉色里仿佛仍裹着1912年南京街头的欢呼与民国初年市井里的烟火气——这是民国“纪念双旗”瓷缸,它不是普通的储物器皿,是辛亥革命后“共和符号”下沉民间的物质载体,是民国民窑瓷艺“政治符号生活化”的典型标本,更是如今收藏界里“触摸民初社会思潮”的稀缺见证。

一、缸身里的民初:共和符号的市井落地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退位的消息传遍江南,景德镇的民窑瓷工们,迅速将“五色旗”与“十八星旗”绘上了日常用瓷——这只双旗瓷缸,便是这场“共和符号生活化”浪潮的产物。

双旗纹样:乱世里的新秩序标识

缸身正中的“交叉双旗”,是民初最核心的“共和符号”:左侧是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右侧是象征“武昌起义”的十八星旗,双旗以“蝴蝶结”缠绕,旗面的纹样、色彩与当时的官方旗帜高度一致。瓷工在双旗上方题“纪念”二字,直白地标注了它的时代属性——这不是普通的装饰,是市井百姓对“新政权、新秩序”的认同与纪念。

在1912年的江南,这样的瓷缸常出现在茶馆、商号或普通家庭的堂屋:茶馆用它装茶叶,商号用它存账本,普通人家用它盛米——它让“共和”不再是报纸上的口号,而是能握在手里、用在日常的“生活符号”。对比清代的“龙纹瓷缸”,这只缸的纹样更迭,恰是“王朝更迭”在市井生活里的微观投影。

它的诞生,也带着民窑瓷工的“商业智慧”:辛亥革命后,“共和题材”的瓷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民窑瓷工们以最快的速度调整纹样,既迎合了大众的“新政权热情”,也赚得了乱世里的生计——这只瓷缸的“量产性”与“时代性”,正是民初民窑瓷“紧跟社会思潮”的证明。

二、釉色与胎土:民国民窑的实用美学

这只双旗瓷缸,是民初民窑瓷“实用优先、兼顾符号”的工艺范本——它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市井生活的需求与瓷工的智慧。

彩绘:快笔写意的时代效率

瓷工采用“粗笔粉彩”绘就双旗:

• 色彩:五色旗的“红黄蓝白黑”五色以矿物颜料平涂,虽不如官窑细腻,但色彩鲜明、辨识度高;

• 笔触:旗面的褶皱、旗杆的纹理以“快笔勾勒”完成,一笔成型,无过多修饰——这种技法既能保证纹样的准确性,又能提高生产速度,适配民初“共和瓷”的量产需求。

对比官窑瓷的“精描细绘”,这种“快笔彩绘”恰是民窑瓷的特色:它不追求工艺极致,却能精准传递时代信息,让普通百姓用得起、看得懂。

胎土:耐用优先的市井选择

胎体采用“景德镇瓷石+少量高岭土”的配方:胎质偏粗,胎色呈浅灰色,胎壁厚度达1厘米,坚固耐摔——这是市井用瓷的核心需求:茶馆的瓷缸常被伙计搬来搬去,商号的瓷缸要经得住账本的重压,普通人家的瓷缸要能盛下50斤大米。缸底未施釉,露出的胎土带“火石红”,这是民窑瓷“低成本、高耐用”的典型特征。

烧造:馒头窑里的批量适配

它采用民窑常见的“馒头窑”烧造:窑温控制在1150℃左右,烧造时间约10小时,一次能烧造数十只缸。瓷工将它放在窑的“中温区”,既能保证彩绘不褪色,又能避免胎体变形——这种“批量烧造的工艺控制”,让它能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市井生活,成为“人人用得起的纪念瓷”。

三、收藏序列里的符号标本:时代思潮的稀缺载体

这只双旗瓷缸的收藏价值,从来不是“工艺精美”,而是它承载的“共和符号市井化”的独家信息。

稀缺性:生活磨损里的幸存者

民初双旗瓷缸的烧造量极大,但经百年的使用、破损、丢弃,如今“器型完整、纹样清晰”的样本已极为罕见:

• 1920年代直奉战争期间,大量民窑瓷被军阀部队征用为储物器,多有破损;

• 1930年代日军侵华时,江南的民窑瓷被大量砸毁;

• 1950年代后,这类“旧政权符号”的瓷品常被当作“废品”处理。

像这只“双旗清晰、器型无裂、胎体完整”的瓷缸,是“民初共和符号生活化”的稀缺见证,如今存世的同类瓷缸不足百件。

文化价值:社会思潮的活态档案

它是“共和符号下沉市井”的实物证据:从官方旗帜到市井瓷缸,从政治符号到生活器皿,这只缸完整地记录了“新政权符号如何进入日常”的过程——如今的近代史博物馆里,这类“民间共和瓷”常被作为展品,因为它比官方档案更能体现“普通百姓对新政权的态度”。

情感价值:触摸得到的民初温度

当你触摸这只瓷缸时,触碰到的是1912年江南的市井温度:它的重量是50斤大米的分量,它的口径是当时家用瓷碗的三倍,它的双旗是茶馆伙计、商号掌柜、普通百姓对“新秩序”的期待——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冷展品”,是“被普通人使用过的时代记忆”。如今的收藏市场里,“民间政治符号瓷”比“普通生活瓷”更受青睐,因为后者是“生活的痕迹”,而前者是“时代思潮的痕迹”。

四、瓷缸里的永恒:乱世里的秩序渴望

当这只双旗瓷缸摆在案头,它的釉色里裹着的,是1912年南京的欢呼、江南茶馆的茶香、民窑瓷工的生计、普通百姓的秩序渴望。它的存在,让我们知道:历史从来不是“精英的叙事”,也是“普通人的生活选择”——它是民初乱世里“对新秩序的期待”,是共和符号在市井的落地,是民窑瓷工在动荡里的生计智慧。

它不是“昂贵的藏品”,是“民初社会思潮的活态切片”:看它的双旗,能想起辛亥革命的浪潮;看它的“纪念”二字,能想起市井百姓的新政权热情;看它的磨损,能想起乱世里的生活延续。它的价值,在于“用一只普通瓷缸,装下一个时代的思潮与生活”——这种价值,是如今“工业化产品泛滥”的时代里,最容易忽略却最值得珍视的“时代烟火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河边、树下、竹椅、盖碗茶配上带着“椒盐味”的李伯清龙门阵,让窦文涛、陈鲁豫笑到前仰后合,最近小火的...
济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换届大会圆... 大众网 通讯员胡静萌 报道 2025年11月22日,济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一次...
原创 清... 在有关清朝的电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黄马褂的出现。黄马褂象征着荣誉,除了皇帝的贴身侍卫之外,只有那些...
原创 为...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势力逐渐衰弱,王权的威信不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的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
永乐宫壁画艺术特展暨山西运城文... 永乐宫壁画艺术特展暨山西运城文旅推介会近日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展览通过数字影像、实物复制、艺术装...
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聚焦共同体叙... 11月22日—23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与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博物馆人类学...
新增创艺亚洲板块聚焦AI 10... 12月4日至7日,2025年100+艺术季将在深圳龙岗艺术多库ALOT举行。本届100+艺术季以“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