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许晶 博士来集团世承宏广创作团队

图 世承宏广创作团队编印的书籍图片

图 湖北省阳光慈善物资中心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称号
【编者按】近日,《当代慈善艺术家风采(第一卷)》全国征稿在武汉启动。活动由湖北省阳光慈善物资中心、博士来集团武汉世承宏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艺术鉴赏网协办,旨在系统记录艺术家慈善实践,展现其以艺术回馈社会的担当。阳光慈善艺术馆作为发起平台,长期推动艺术与公益融合,凝聚海内外千余位艺术家及爱心人士,持续助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世承宏广创作团队自2023年成立以来,积极投身文化传承,已为102岁孙方编写回忆录《翰墨书香》,参与编印洪湖何氏《家族史》、湖北省老年大学黄梅戏剧团《艺术人生》等著作十余部,并致力于“生命关怀”等项目。本期始,中国艺术鉴赏网专栏将陆续推出慈善艺术家长篇纪实,呈现他们的艺术人生与善行义举。

章明贤先生,字川江,号西蜀山人,1944年生于四川南充。曾任黄鹤楼书画院院长、武昌书画家协会主席(现任武昌书画家协会荣誉主席),兼任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及艺术委员,师承著名国画大家端木梦锡先生,以梅画、篆书造诣精深享誉艺坛,更以数十年慈善践行诠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堪称“德艺双馨”的当代典范。
从巴山蜀水到荆楚大地的淬炼
章明贤的艺术之路,始于四川南充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1944年,他出生在这个素有“果城”之称的巴蜀古城,自幼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南充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嘉陵江的柔波与巴山的雄奇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正是这样的地理人文环境,为少年章明贤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他的艺术启蒙,始于军旅生涯中的一个动人片段。上世纪60年代,正在部队的章明贤收到战友从广州寄来的一张贺年片,上面印着毛泽东《咏梅》词的篆书作品,并配有梅画装饰。这张在旁人眼中或许平常的画片,却让他视若珍宝,瞬间点燃了他对传统艺术的无限向往。
这个看似偶然的契机,背后有着清晰的时代逻辑——在那个年代,这种将革命主题与古典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恰好为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爱好者,提供了一条接触并爱上传统文化的路径。
章明贤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淬炼着自我的艺术生命。没有宣纸,就以旧报纸替代;没有名师指导,就靠自学临摹。据其回忆,因长期积累的习作过多,“搬迁时,书画稿要用板车拖了”,这份执着与勤勉,为他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难得的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当篆书被指责为“脱离工农兵”、画梅被批判为“士大夫情趣”时,他仍以智慧守护着艺术的火种,坦然应对:“所书皆主席诗词”。
这种在逆境中坚守的艺术精神,恰如梅花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预示着他未来艺术道路的特质。
师承著名国画大家端木梦锡先生,是章明贤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段师徒缘分的开启,不仅改变了章明贤的艺术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观念。端木先生作为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其艺术造诣深厚,与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艺坛巨擘均有深厚交谊。章明贤侍奉师侧,“珍分惜秒,醉心研习”,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笔墨技法,更领悟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真谛。

图 年轻时章明贤与恩师国画大家端木梦锡先生
在端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章明贤对历代梅谱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元代王冕的繁花密蕊,到清代金农的拙朴趣味、吴昌硕的金石气息,他都反复临摹,潜心细品。这种系统的学习经历,使他深刻理解了梅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为日后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统文脉的当代转化
章明贤的梅画艺术,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实现了传统梅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深刻理解到,梅花不仅是自然的物象,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因此,他的创作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在承续中寻求突破。
在构图造境上,他突破了传统梅画孤芳自赏的窠臼,赋予了这一古老题材新的时代气息。其构图“新颖超尘拔俗”,主干常以侧锋泼墨奋力横扫,形貌奇崛而富古趣;枝桠苍劲挺拔,穿插得势,深得篆籀笔意之妙。

图 章明贤先生创作代表作《红梅图》系列
观其代表作《红梅图》系列,可见其艺术追求的独到之处。画面中的梅花既保留了传统梅画的傲雪风骨,又洋溢着催人奋进的时代生机。铁枝劲挺,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繁花溢香,寓意着生命的蓬勃活力。这种艺术表现,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诠释。

图 章明贤先生代表作《红梅图》
在笔墨语言的运用上,章明贤达到了“以书入画”的艺术境界。其梅枝如篆书之圆转,其点厾似隶书之波磔,将书法艺术的韵律感完美融入绘画创作。这种跨艺术门类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表现语言,更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他笔下的梅花,既有金石味的凝重厚实,又不失文人画的清雅逸气,在“古朴苍劲”与“生机盎然”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尤为可贵的是,他的梅画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他看来,“梅花是有骨画,主旨是要写意”。因此,他特别注重文学修养与绘画技艺的融合,延续了中国文人画的优良传统。画面上的题诗多出己手,如“鸟啼诗梦醒,首句吟梅花”“雪似梅花梅似雪,人醉花丛花醉人”等句,清雅可诵,诗画相得益彰。这种艺术实践,使他的作品在技法和境界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实现了“梅画是集子的颜面,诗文是集子的灵魂”的艺术效果。
古老文字的当代生机
在书法领域,章明贤专注于篆书的研习与创新,这在当代书坛显得尤为难得。他的篆书艺术,不仅是对古老书体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字美的当代诠释。从青年时代在部队初识篆书开始,他便与这种古老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历经数十年的探索,终成独家风貌。
章明贤的篆书取法高古,溯源商周金文。为深入理解篆书精髓,他遍阅碑帖字典,“经过长期反复磨炼”,终得“结构严密,极繁之笔画亦能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功力。观其篆书作品,既有金石铭文的苍茫古意,又不失文人书卷的雅逸之气。用笔沉稳而不板滞,线条灵秀而富变化,在严整的法度中抒写着艺术的性灵。他的篆书,妙在能于法度之内出新意,在沉着之中抒豪放。

图 章明贤先生书法作品
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使他的作品在古朴中见生机,在规矩中显个性。中国收藏家协会原会长闫振堂先生赞誉其“书法高雅独家风范”,这一评价绝非过誉。细品其篆书作品,可见其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结构上严守篆书法度,却在笔墨运用上注入现代审美意识;线条追求金石味的凝重,却又在章法布局上体现时代气息。这种“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创作理念,使他的篆书艺术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将书法与绘画融会贯通,实现了“书梅相济”的艺术境界。在其创作中,梅枝的勾勒可见篆书之圆转,篆书的运笔可感梅干之虬曲。这种艺术语言的内在统一,不仅体现了其艺术修养的全面性,更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相通性。正如艺术评论家所言:“他的枝杈苍劲挺拔,穿插得势,多有篆意。”这种跨艺术门类的融合创新,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篆书创作中,章明贤尤为重视文字学素养的积累与支撑。他认为,篆书不仅是笔墨技巧的表现,更是一门深植于文字源流与构形规律的学问。为此,他长期钻研《说文解字》等传统字书,系统把握篆法结构,力求对每一字的构形理据与历史演变有清晰的理解。这种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的作品在笔墨气象之外,亦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 章明贤先生书法作品
在篆书已逐渐退出日常书写领域的今天,章明贤始终视其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视觉语言与审美资源。他意识到,尽管其实用功能减弱,但篆书所承载的装饰意蕴与古典美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基于这一认知,他在创作中既恪守传统法度,又致力于探索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方式,以期实现这一古老书体在新时代的文化延续与活力焕发。
诗书画印的完美融合
章明贤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书画创作上,更表现在其全面的艺术修养上。他深得中国传统文人画精髓,在诗、书、画、印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实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统一。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在联语制作方面,章明贤展现出非凡才华。他尤其擅长嵌名联的创作,这些联作既严守对联格律,又巧妙嵌入人名,更兼意境深远。如赠闫振堂先生联:“振笔新书兰亭序;堂中高挂陋室铭”,既嵌入人名,又化用经典;赠武汉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郭泽洲先生联:“泽雨无私同润泽;洲茶乐醉在芳洲”,巧用顶针修辞,意境优美;赠张继章先生联:“继梦遵凭三寸管;章生醉恋八分书”,展现书法情怀;为河南毛泽东纪念馆撰联(嵌:泽东、润之):“文韬武略,功高泽世施恩润;学富精深,德厚东方蕴福之”,既嵌伟人名字,又颂其功绩德泽。虽如他自己所言,“这类联语既要顾及嵌入人名,又要符合对联规则,方方面面都得合律实在难以做到”,但观其作品,却是“意思得当,语言得体”,展现出游刃有余的创作能力。
其创作的十二生肖同旁对联,虽“无特别深意”,但在视觉美感上别开生面。这种文字游戏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他对汉字形音义之美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他艺术创作中“乐在其中”的赤子之心。正如评论者所言:“虽带有游艺性质,但读来也很可玩味,表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艺术理论上,章明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常言:“学尽众禽语,不如自己声。”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位书画家不是看他的来头、名头,而是要看他的书画艺术,学有渊源,而又有造意,并被见者所接受,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作品本身和见者来回答。”这种务实而深刻的艺术观,使他在艺术创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慕虚名,但求实效。
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
章明贤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被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人民政府等重要机构收藏。2005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书画作品集《章明贤书画作品集》,集中展示了他数十年的艺术成果,成为其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艺术评论界,章明贤的作品获得高度评价。中国著名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刘纲纪先生在《章明贤书画作品集》序中写道:“他的梅画,古朴苍劲,颇有创造性,通体给人以刚健而生机盎然之感。其书法功力和联语的制作,得力于他在古文学方面的广泛修养。这是很难得的。”这一评价从美学高度肯定了其艺术价值。

图 章明贤先生(右)与中国著名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刘纲纪合影
章明贤的艺术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创作领域,还表现在艺术组织工作方面。他担任黄鹤楼书画院院长、武昌书画家协会荣誉主席等职务,为推动地方艺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领导下,这些艺术机构积极开展各项艺术活动,促进了艺术交流,培养了艺术人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章明贤艺术的市场认可度。其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保持着稳定的价值,这不仅体现了其艺术水平的公认度,也反映了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然而,章明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为市场所左右,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这种艺术定力,在当今艺术市场化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
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
章明贤先生的艺术生涯,从巴山蜀水的启蒙到荆楚大地的深耕,从笔墨技艺的精进至慈善情怀的践行,不仅书写了个人的艺术人生,更为当代艺术发展、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兼具实践价值与精神内核的深刻启示,其内核与前文所述的艺术探索、责任担当一脉相承。
其一,他以“守正创新”的实践,印证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在全球化浪潮冲击、多元艺术思潮激荡的当下,章明贤始终锚定传统根基 —— 深耕端木梦锡先生所传笔墨精髓,系统研习历代梅谱、商周金文与《说文解字》,从王冕、金农、吴昌硕等先贤的艺术中汲取养分;同时以开放胸襟拥抱时代,以梅画的篆意新境、篆书的古今交融,完成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这种“不背离传统、不固守成规”的创作路径,打破了“传统与现代对立”的误区,证明传统艺术唯有扎根文脉、回应时代,方能焕发持久活力,为当代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鲜活范例。
其二,他以纯粹执着的艺术品格,诠释了当代艺术家应有的文化担当。在艺术市场化、炒作盛行的当下,章明贤始终坚守创作本心:即便作品在艺术市场获得稳定认可,仍不为名利包装所扰,坚持“作品本身说话”的原则,以笔墨质量与文化内涵定义艺术价值。
他用数十年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头衔光环与商业炒作,而在于对美学的执着追求、对文化的深刻承载 —— 这种“不为物役、唯艺是尊”的品格,恰是当下艺术界最可贵的精神底色,为浮躁环境中的创作者树立了清醒的标杆。
其三,他以“艺品与人品共生”的追求,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当代典范。在章明贤身上,艺术成就与人格修养从未割裂:他既以梅画的傲骨、篆书的厚重彰显艺术高度,更以“文化济世”的初心践行社会责任 —— 从抗洪赈灾到汶川地震义卖,从持续义捐到帮扶弱势群体,将艺术创作与慈善践行深度绑定,以实际行动诠释“艺以载道”的传统文人情怀。
这种“以艺修身、以艺济世” 的全面人格,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人“修身济世”的理想追求,更回答了“当代艺术家何为”的时代命题,为艺术工作者指明了“技艺与品格并重”的发展方向。

图 章明贤先生代表作《红梅图》
对于青年艺术工作者而言,章明贤的艺术道路更具直抵人心的感召力。他以一枚军旅贺年片点燃艺术初心的经历,证明艺术成功无关起点高低,关键在于 “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 —— 正如他当年以旧报习画、板车拖运习作的勤勉,唯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方能厚积薄发;他在篆书被斥“脱离群众”、梅画遭批“士大夫情趣”的年代,以智慧守护艺术火种的坚韧,展现了真正艺术家的风骨,启示后辈在困境中更需坚守艺术理想;他“学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实践(如梅画构图突破、篆书笔法革新),更揭示了艺术发展的核心逻辑:唯有扎根传统、拥抱时代,方能形成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他所倡导的“艺术为社会服务”理念,并未随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在黄鹤楼书画院等后学组成的创作共同体中得以生动践行。作为书画院院长与协会荣誉主席,他牵头搭建的艺术交流平台,通过集体创作、专题研讨、公益展览等形式,不仅实现了技艺的切磋传承,更将“扎根传统、心怀社会”的艺术观念传递给后辈,让他的艺术精神跨越个体,在更广阔的艺术土壤中生生不息,延续着“薪火相传” 的文化使命。
跨地域交流的实践与推动
章明贤始终以开放心态推动艺术交流。1996年7月,他参与策划并举办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首届“和平杯”书画大赛暨笔会;1997年6月,与统战部联合主办“武昌区迎接香港回归书画展”;2001年与江夏区在美术馆联合举办大型书画展,实现跨区域艺术对话。2007年在东莞可园博物馆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80余幅代表作,促进了南北艺术风格的交流与融合。2010年至2011年,他连续两年组织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系列书画展,并主持出版《辛亥百年》书画作品集,完整呈现了这一历史主题的艺术表达。
每一次交流都承载着他的艺术理想 —— 让传统艺术突破地域界限,在碰撞中焕发新的活力,也让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笔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
章明贤先生的艺术成就,根植于对传统的深刻体悟,更彰显于对“笔墨当随时代”的自觉践行。他始终以“溯本求源、守正出新”为准则,在深耕端木梦锡先生所传笔墨精髓、系统研习历代梅谱与金石碑帖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传统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让梅画、篆书这两种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鲜活生命力 —— 这份创新,绝非脱离传统的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对艺术本源深刻理解之上的智慧突破,与前文所述“艺路求索”的积淀一脉相承。
在梅画创作中,章明贤的创新始终围绕“传统风骨与当代精神的融合”展开,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其一,构图上突破传统梅画“孤芳自赏”的程式化窠臼。他以篆籀笔意勾勒枝干,通过奇崛苍劲的穿插布局与巧妙的空间分割,打破对称均衡的传统范式,既保留了梅花“铁干虬枝”的古意,又以动态的视觉张力传递出奋进向上的时代气象。
其二,色彩上兼顾水墨韵味与当代审美。他在坚守文人画“清雅逸气”的基础上,适度融入现代色彩观念 —— 于水墨的浓淡干湿间,点缀恰到好处的朱红、浅绛,既不失传统梅画的高洁气质,又以明快鲜活的色调呼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让傲雪梅花既有古典君子的品格,又具新时代的生命活力。
其三,意境上实现“自然物象与时代感悟的共鸣”。他跳出“咏梅言志”的传统文人情怀,将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对民族精神的体悟注入笔端,使笔下梅花不仅是“傲雪凌霜”的象征,更成为坚韧不拔、蓬勃奋进的时代精神载体,让传统题材完成了从“个人情志”到“时代共鸣”的升华,呼应了“梅韵新声”中对传统文脉当代转化的追求。
在篆书艺术的创新探索中,章明贤同样坚守“出新意而不离法度”的原则,让古老书体焕发新的艺术面貌:他以商周金文为根基,深耕《说文解字》等典籍,严守篆书法度的核心要义 —— 结构对称、线条匀净、章法严谨,确保作品不失 “金石味的厚重古朴”。
在此基础上,他通过笔法与章法的灵动调整实现突破:笔法上,在沉稳中锋的基础上融入适度提按转折,让线条摆脱刻板僵硬,兼具“金石的凝重”与“书写的流畅”;章法上,打破篆书“字字独立、均匀排布”的传统,根据内容情感调整字距行距,使整体布局既有规整之美,又具疏密变化的节奏感,实现了“古意”与“今趣”的平衡。
这种创新,既延续了篆书的文化基因,又以当代书写性赋予其鲜活气息,完美诠释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艺术理念,与前文“篆意流芳”中“古老文字当代生机”的核心一脉相承。
章明贤的艺术创新,始终规避“为创新而创新”的肤浅误区,坚持“传统为体、当代为用”的稳健路径。他用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精髓的深刻理解与当代转译;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精神内涵与表达语言的双重契合。
他的探索,不仅为梅画、篆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更揭示了中国传统书画“传承 — 创新 — 发展”的核心逻辑,为当代艺术家如何活化传统、回应时代提供了宝贵启示。
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艺术当有济世之心”,这是章明贤先生始终践行的信念。数十年来,他将慈善深深融入艺术生涯,以“文化济世”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一位艺术家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他多次在重大社会需要时慷慨出手,积极参与各类义卖活动。无论是抗洪救灾的紧急时刻,还是地震灾后的重建关头,亦或是持续帮扶弱势群体的长期行动中,总能看到他奉献佳作、倾力相助的身影。其个人作品在多个重要慈善活动中成功筹得可观善款,为灾区救援和公益事业提供了切实支持,他因此被授予“爱心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其通过义捐、义卖等形式进行的慈善捐赠累计数额可观,善行卓著。早在1995年,他便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慈善家”称号,其感人事迹也多次获得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章明贤先生的慈善之举,远非简单的捐资赠画。他真正致力于将艺术与公益深度融合,让笔墨丹青成为传递爱心、凝聚力量的桥梁。正如他所深情表述的:“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力争山登绝顶,饱览无限风光,读懂她,食而化之。为兴盛:余愿献上一束野芹以将其意,似棵小草以助春光。”这份谦逊中透着的执着与大爱,让他的艺术更具人性的温度。

图 章明贤先生捐资赠画
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慈善坚守,既源于中国传统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深厚济世情怀,也为“艺以载道”这一古老命题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艺术家不仅要创造美,更应运用艺术的力量温暖社会、助推文明进步。
生命有限而艺术长存
如今,章明贤先生已届耄耋之年,岁月虽在他的眼角刻下风霜,却从未消减其艺术生命的蓬勃活力。回望他从巴山蜀水走向荆楚大地的艺术征途,我们清晰看见一位艺术家的初心与坚守:对艺术始终怀揣赤诚敬畏,对传统秉持溯源传承的虔诚,对创新抱有突破陈规的勇气,更以“艺以载道”的担当,将艺术与社会责任紧紧相连。
章明贤先生的艺术成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作品积累,升华为一套兼具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艺术体系。他的梅画,突破传统窠臼,以篆意入枝、以诗心赋韵,将傲雪风骨与时代生机相融,把中国传统梅画推向新的审美高度;他的篆书,溯源商周金文,于严整法度中注入当代意趣,让古老书体在笔墨流转间焕发新生;而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慈善践行,更将艺术价值延伸至社会关怀,用笔墨传递大爱,彰显了当代艺术家的人文底色。
更为珍贵的是,章明贤先生以一生的艺术实践,为我们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艺术精神。这份精神,是逆境中守护艺术火种的坚韧(如特殊年代对篆书与梅画的坚守),是师承先贤却不泥古的通透(如承端木梦锡先生教诲而自成风貌),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自觉(如梅画构图、篆书语言的当代转化),更是以艺术济世的责任担当(如历次义卖中的无私奉献)。
在他身上,艺术与人生早已浑然一体:艺术是他安身立命的修行,人生是他艺术理念的具象表达,“艺术即人生,人生即艺术”的境界,在他的笔墨与善举中尽显无遗。
对章明贤而言,艺术从来不止于技法的锤炼,更是承载文化、服务社会、实现自我超越的载体。通过艺术,他追溯中华文化的血脉,让梅的精神、篆的韵味得以传承;通过艺术,他搭建起爱心桥梁,用笔墨为社会弱势群体送去温暖;通过艺术,他完成了从军旅爱好者到艺坛名家的蜕变,更实现了人格与境界的不断升华。
章明贤先生的艺术人生,深刻印证了一个真理:生命的长度终有边界,而艺术的生命力却能跨越时空、永不消散。真正的艺术家,会将生命的厚度与精神的高度注入作品,让灵魂在笔墨中得以永生。当我们凝视他笔下铁干繁花的红梅,触摸他篆书里古朴厚重的线条,我们所欣赏的不仅是精湛的艺术,更是与一颗高尚灵魂的深度对话——这份对话,承载着传统文脉的延续,饱含着时代精神的诠释。
正如他笔下历经风霜而愈发苍劲的古梅,章明贤先生的艺术精神,必将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将继续激励后来者在艺术道路上坚守初心、勇于探索,更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让古老的笔墨在新时代绽放出愈发璀璨的光芒。
审核:张佑军
编辑: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