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世民中堂书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唐高祖次子,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陇西狄道人(今甘肃省临洮县),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享年五十二岁。李世民在位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文治天下,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并爱好文学、书法、绘画,有诗作与墨宝传世(摘录于百度)。
宋代苏轼中堂书法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市),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等。宋神宗时期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摘录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