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发现和利用茶,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早期人们的饮茶多为烹煮饮法。西汉王褒《僮约》中有记载: “烹荼尽具,酺已盖藏。”《桐君录》有: “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 晋郭璞《尔雅注疏》称: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这些皆是说茶之烹饮。
开始注重饮茶程式和意境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的《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磧青霜,口口口口,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1]
《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赋文,文中从茶树的生长环境开始描写,进而写采摘,写品茗的自然风光、佳友,写秉承天地钟爱,为沃土甘霖、灵秀之气所孕育的名茶,写岷江清流之烹茶用水、产自东瓯的精品茶具:如先贤公刘那样,分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茶汤的华沫像白雪般明亮洁白,像春花般灿烂。赋文最后道出了“调神和内,倦解慵除”的饮茶之功。

这些说明当时煮茶已形成一定规范,奠定了传统茶艺所需的取水、择器、烹煮、观赏汤色、功效等基本的茶艺要素,发展了饮茶活动的审美艺术,并以此来涵育人的修养,可以看作中国茶艺的萌芽。
注:[1]口口口口处乃古籍中原文佚失。
本文来源:节选自《茶艺学》,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