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历史长达两百多年,经历了11位皇帝的统治。其中,康熙帝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不仅建立了盛世王朝,也为清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康熙帝从8岁就开始执政,在位的时间非常长。那么,为什么顺治帝会选择康熙作为继承人呢?其中有一段经典的对话,成为了决定性因素。
顺治帝的继承制度在他之前是由八旗贵族通过讨论来决定的,但在顺治之后,皇帝就开始自己挑选继承人。顺治帝早逝,享年仅24岁,留下了8个儿子。据传,顺治帝在去世前五天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皇位传给康熙。顺治帝的八个儿子中,长子和四子在年幼时就夭折了,还有四个儿子在顺治帝去世时都不到五岁,无法作为继承人。所以,最终剩下的两个候选人是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
从年龄上看,福全比玄烨年长一岁,血统上也没有差别,为什么顺治帝没有选择年长的福全呢?据说,顺治帝曾问过两个儿子一个问题:“你将来的志向是什么?”福全回答说:“我想做一个贤明的王。”而玄烨则回答说:“我想像父皇一样,做一个好皇帝。”虽然两个回答看起来都没错,但顺治帝认为,玄烨的志向更远大,而福全则显得志向较为平庸。作为皇帝,顺治帝知道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眼光,因此他最终选择了玄烨作为继承人。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玄烨被选为继承人,是因为他从天花病中幸存,被认为是“天命所归”,是上天选中的皇帝。无论如何,顺治帝选择玄烨的决定,最终证明是正确的。
康熙帝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登基,当时只有8岁。第二年,康熙帝正式宣布年号为“康熙”。由于康熙帝年纪尚小,顺治帝在遗诏中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协助康熙处理政务。因此,康熙帝初期并未能完全掌握政权。
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帝发动了一场突袭,捉拿了权臣鳌拜,从而掌握了朝政的实权。之前,鳌拜在掌权期间,曾与钦天监官杨光先勾结,反对西方学说,导致了著名的“历狱案”,汤若望因此被判死刑。但在康熙帝上台后,他为汤若望平反,纠正了这个冤屈。
康熙帝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统治带来了许多成就。康熙帝成功击败了三藩之乱和沙俄的侵略,消除了台湾的明郑政权。此外,他还通过“多伦会盟”替代了战争,成功地与蒙古各部建立了联系,并通过条约保障了清朝对黑龙江地区的控制。
康熙帝推崇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设立了南书房,并亲自前往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了许多文化项目,编辑和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和《康熙皇舆全览图》等重要书籍和地图。
除了在文化领域有所建树,康熙帝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尤其对西方的科技充满兴趣。他本身具备相当高的科学素养,向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学和医学等知识,并在这些领域有所著述。康熙不仅学习西方的科技,还将其付诸实践,最为突出的是他利用科学方法和西方仪器绘制了全国地图。
康熙帝还通过巡视各地,访寻民间的才子,许多人才因此被招入宫中,像数学家梅毂成就是其中之一。梅毂成将西方数学知识引入中国,重新激发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热潮,尤其是对明朝时期被废弃的数学方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