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横跨城市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新动脉——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车站正式亮相,预计该线路将于下月开通运营。作为成都市首条交流制式全自动运行城轨线路,13号线一期以其高密度换乘和深度融合城市功能的特点,显著提升城市交通能级与市民生活品质。
东西横跨4区
11站换乘串联10线
13号线一期西起青羊区瓦窑滩站,东至龙泉驿区龙安站,全长29.07公里,共设21座车站,覆盖青羊、武侯、锦江、龙泉驿四大城区,开通后可显著提升中心城区东西向交通效率。
该线路亮点之一是强大的枢纽换乘能力。全线共设11座换乘站,可与既有的1、3、5、6、7、8、9、17号线及同期建设的10、30号线10条线路实现便捷换乘,换乘站比例达52%,极大增强了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网络连通性与韧性,有力提升了线网换乘效率。
更重要的是,13号线一期精准衔接“文旅、医疗、教育”三大城市核心功能。它既是一条璀璨的“文旅服务线”,紧密串联青羊宫、杜甫草堂等历史古迹与三圣花乡、幸福梅林等现代文旅地标,方便市民游客“一线通达”城市核心景点;也是守护安康的“生命健康线”,华西医院、华西附二院锦江院区等医疗资源分布沿线,预计将日均服务数万人次就医乘客出行;还是一条便捷的“教育通勤线”,将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文翁石室等知名学府“串珠成链”,为沿线数万师生提供出行便利。此外,线路直抵新南门成都旅游客运中心,有效增强川内旅游资源集散能力,激活龙泉驿区、东部新区文旅潜力,促进“客流增量”转化为“文旅留量”,赋能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9座艺术站
演绎人文与诗意
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13号线一期致力于提升公共空间的美学与文化价值。全线以“诗意天府、人文成都”为设计主题,打造了光华村、杜甫草堂、青羊宫、文翁石室、华西坝、新南门、九眼桥、三官堂、幸福梅林站9座艺术车站,为市民构筑起一条便捷的“诗意通勤路”。
“全线设计从‘山川风貌、人文景致、闲情逸趣’三类描写成都的诗歌意境中汲取灵感,”据成都轨道建设公司工作人员吴林芹介绍:“我们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提炼出的山水、人文、自然等文化元素符号,融入现代出行空间。”

步入城市级重点站——杜甫草堂站,诗意的流动感扑面而来。站点以“诗歌圣地”为主题,装饰设计活用了杜甫草堂的建筑形态,流线型天花板造型如溪流蜿蜒,暖色灯光宛若银河倾泻,巧妙呼应杜甫笔下“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诗意场景。
其余重点艺术站也独具风韵。光华村站以“诗韵自然·墨诉光华”为主题,融入杜甫《绝句》中的柳叶、西岭等元素,将浣花溪水的形态贯穿车站空间,营造出诗意缥缈的站厅氛围。九眼桥站以“望江记忆”为主题,通过天花拱形交错的空间形式,复刻锦江桥影与市井繁华。幸福梅林站则用点点梅花灯饰与粉白光影,营造出“游梦梅庭”的浪漫意境……全线车站出入口也融合川西传统民居屋脊与中国古典美学,让市民乘客从进入车站伊始,便开启一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沉浸体验。
诗意场景的完美呈现,离不开智慧建造与前沿工艺的支撑。建设团队创新运用三维扫描与BIM技术等,构建1:1的高精度装修模型,实现了异形板材“毫米级”精准安装。杜甫草堂、华西坝、幸福梅林站创新采用“无柱式”设计,打造出大跨度的无柱弧形拱顶,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同时,营造出站厅空间开阔通透的视觉震撼。“新南门站历经20余次灯光试验,调整300余个灯具点位,最终呈现出‘繁星叠影’的光影流转效果。”中铁城投成都轨道指挥部工作人员周维宝介绍,三官堂站则通过3D放样等技术,完成了近万片鱼鳞状灯具的精准排布,复现古蜀龙舟竞渡的磅礴场景。

1170米穿江隧道
创成都轨道交通建设纪录
在建筑密集、交通繁忙、地质复杂的城市核心区修地铁,建设过程堪称“在跳动的心脏旁做手术”。面对85%车站深嵌城市核心区的极限挑战,13号线一期以创新技术、精细管理及人性化设计,破解多项施工难题、提升智慧化建造水平、提质乘客出行体验。
工程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在已运营线路下方进行“毫米级”精密施工,以及盾构机长距离穿越锦江。以华西坝站为例,作为与“流量王”1号线的换乘站,基坑深达34米,且地处老城区,施工空间极为有限。“为最大限度保障地面交通,我们创新采用‘半盖挖法’,最极限处作业区与通行区域仅距0.6米,相当于在‘芝麻上绣花’。”成都轨道建设公司工作人员周博介绍,这一工法在光华村站到华西坝站连续6站中被广泛采用,并结合“动态打围”等精细化管理,最大程度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市民朋友的支持与包容,”周博补充道:“正是这份理解,为我们攻坚克难提供了莫大的信心和力量。”
另一项重大突破是盾构机长距离穿越锦江。从三官堂站至九眼桥站,盾构机在锦江河床下掘进约1170米,创下成都轨道交通建设史上最长穿江隧道纪录。面对长距离穿越地表水系风险及复杂地层条件,建设团队采用特质刀具与同步精准注浆等先进技术,如同为盾构机装上“金刚钻”与“缝合线”,实现全程“零换刀”安全贯通。

同时,13号线一期将“乘客优先”原则深植于轨道交通建设全过程,从细节微末处提升乘客体验。考虑到站点周边医疗资源密集,华西坝站2部长达79米的自动人行道为就医人群提供便利。“全线还配备411部自动扶梯、65部无障碍垂直电梯,居第四期建设规划线路之首,”成都轨道建设公司工作人员张婷婷介绍:“还有宽通道闸机、母婴室等全龄友好设施,可智能调节站内环境的高效自适应通风空调系统等应用,都致力于让市民的每一次出行,成为更高质量、更具幸福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