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菿汉丛书”
《章太炎与中国的“法”》
[日]小林武 著
白雨田 郭驰洋 胡藤 译
定价:10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5年10月
作
者
简
介
小林武,日本京都产业大学教授,著有《章太炎与明治思潮》等。
白雨田,冈山大学非常勤讲师,译有《怀德堂研究》《章太炎与明治思潮》等。
郭驰洋,东京大学博士,曾任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东亚艺文书院特任研究员、特任助理教授,现为东京大学教养部非常勤讲师。
胡藤,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课程满期,埼玉大学非常勤讲师。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以章太炎在辛亥前所作《虏宪废疾》《代议然否论》《五朝法律索隐》为核心,集中讨论了章太炎的法制观,兼及其在民国初年间的变化,特别强调了章太炎法制思想的独特意义。章太炎在晚清,不仅批判了清朝宪法大纲的欺骗性,展开了对代议制的批判及对中华民国的构想,而且还论述了必须探索中国传统中的法向近代发展的可能性。其论点与思想取向在晚晴民初独树一帜,展现了作为古典学者、民族主义者的章太炎的另一思想侧面。
本书体现了日本学者在研究章太炎以及中国近代思想时的特色,即重视近代西方和明治日本对于章太炎的影响,以及出身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之中的近代学者身上所体现出的“近代性”,对中国研究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章太炎乃至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均有帮助。
目 录
中文版前言——关于日本的章太炎研究及本书内容(胡藤译)1
第一编 章太炎与中国的“法”(白雨田译)
序章3
第一章 章太炎的《宪法大纲》批判14
问题的所在14
一、 清末的近代法引入——《虏宪废疾》的历史背景16
二、 《宪法大纲》的性质18
三、 《虏宪废疾》的论点25
四、 《虏宪废疾》的根本所在(一)——对自由的追求34
五、 《虏宪废疾》的根本所在(二)——对“地方自治”的排斥36
小结45
第二章 章太炎对中国法的评价——以《五朝法律索隐》为中心47
问题的所在47
一、 “重生命”的观点51
二、 “恤无告”的观点66
三、 “平吏民”的观点72
四、 “抑富人”的观点80
小结94
第三章 《五朝法律索隐》的历史地位98
问题的所在98
一、 《五朝法律索隐》与近代法之引入99
二、 评价中国法的方法104
三、 《五朝法律索隐》的历史地位110
小结116
第四章 清末对于礼与法的认识
——《五朝法律索隐》与其周边118
问题的所在118
关于礼与法119
小结138
第五章 章太炎的法制论
——以《訄书》与《检论》为中心140
问题的所在140
一、 以《訄书》诸篇为中心141
二、 《訄书·儒法》与《检论·原法》152
三、 对民国新刑律的批判
——《太炎先生自述学术次第》157
小结164
第六章 章太炎的体制构想
——“谛实之共和”与“奇觚之专制”167
问题的所在167
一、 关于议会制——从《訄书》到《代议然否论》169
二、 “谛实之共和”构想与法制175
三、 关于秩序的规范意识180
四、 从法制到哲学189
小结193
第七章 权力牵制的去向196
一、 之前各章内容的回顾196
二、 宪法与宪法草案类199
三、 章太炎对民国课题的认识206
四、 内乱的原因——“三蠧”211
五、 权力的形式——改革方案213
六、 规范的形骸化与自治的形态220
小结223
第二编 章太炎的思想与其知识的诸形态(郭驰洋译)
第一章 章太炎思想中有关表达的问题——作为方法的语言229
问题的所在229
一、 关于“文”233
二、 关于“质”252
三、 关于“实证”256
小结263
第二章 章太炎的历史叙述266
问题的所在266
一、 历史叙述的观点267
二、 历史研究的方法274
三、 历史是什么280
四、 章太炎的人性观285
小结288
第三章 章太炎思想中的实证290
问题的所在290
一、 章太炎早期思想中的西方近代知识之特点291
二、 知识性质的变化296
三、 从古典举证到事实实证298
小结302
第四章 章太炎的《訄书》与明治思潮
——从章太炎与西方近代思想的关联出发304
问题的所在304
一、 《訄书》与日本书籍306
二、 引用日本书的方式316
三、 “排满”主义与进化论320
四、 《訄书》和中国人种西来说325
小结330
第五章 章太炎与崎正治——从《訄书》到《齐物论释》的思想关联333
问题的所在333
一、 《訄书》中的崎正治著作334
二、 《訄书·原教上》与崎论文的关联339
三、 明治三十年代思潮与崎正治342
四、 章太炎对叔本华的兴趣与崎正治346
小结353
第六章 章太炎与武田范之的论争——关于传统学术与士人的存在方式(胡藤译)354
问题的所在354
一、 论争的经过与武田范之357
二、 1908年的章太炎360
三、 佛教观与隐遁——“文化差异”363
四、 清朝“知”与“行”的分离372
五、 “行”的方式——以《思乡原》为线索381
六、 武田范之《答太炎书》——日本批判的导火索387
七、 “行”的发展——辛亥以后392
小结397
第七章 清末的“自主”观和明治思想
——语言层面上的考察399
问题的所在399
一、 “自主”一词400
二、 “自主”与“liberty”402
三、 明治思想中的“自主”409
小结415
第三编 清末的诸子学与异文化接受(胡藤译)
第一章 清末的诸子学——作为坐标的传统学术421
问题的所在421
一、 清朝的诸子学423
二、 从考据到思想研究——以魏源《老子本义》为线索434
三、 传统学术的特质439
四、 接受异文化的框架443
小结449
第二章 清末的老子论——诠释与其形态的问题451
问题的所在451
一、 老子诠释的诸形态(Ⅰ)452
二、 老子诠释的诸形态(Ⅱ)460
三、 诠释的方式467
小结475
第三章 早期王国维与诸子学——俯瞰的视角477
问题的所在477
一、 王国维与清末的诸子学479
二、 王国维与中国思想的相对化486
三、 王国维诸子论的范围491
小结503
四马路上
单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