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一本讲述云南高原百年交通发展的史书,一个展现两段家族沉浮的故事,长篇小说《青云梯》以云南高原一百年的交通发展史为背景,展现云南人民立志改变交通状况的历史风云,和为此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11月16日下午,该书作者范稳在成都进行深度分享,作家罗伟章主持分享会。

分享会现场
从被入侵到崛起
用铁路书写国人奋进史
《青云梯》以文史相结合的视觉展现云南近代一百年的宏阔历史。从上世纪初法国殖民者用一列火车撞开了南中国的大门,到滇南人民知耻后勇、自强不息,独立修建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寸轨铁路,再到21世纪高铁高速蜿蜒在南高原的崇山峻岭,直至在新时代为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部署,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人民把铁路修到了境外。
当年的寸轨火车时速仅15公里,到现在的高铁时速300公里,历史刚好走过一百年,以此隐喻这个时代的巨大飞跃和变迁。作品立足于20世纪初至21世纪大时代背景之下,涵盖了辛亥风云、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通过滇南吴家花园的吴廉膺家族和石屏陈云鹤家族数代人的命运沉浮和两个家族竞争砥砺、爱恨纠缠以及隐秘坚韧的血缘密码来展现一段具有云南边地特色的历史与文化。全书融合了百年家族史,百年铁路建设史、云南红色革命史和地方风俗史,全方位地呈现出边地云南一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当时,火车它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一种民族的屈辱,一方面它又带来了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范稳说。

分享会现场
作家的情怀
“对国家和民族的心疼”
为何选择通过火车的发展历史,反映中国文明和科技的发展?罗伟章在分享会上对范稳成书的角度提出疑问,“你的很多书,都用历史角度切入,讲述历史背后的故事和精神。”
范稳介绍,历史和历史意识是两个概念,“历史不需要你写,你塑造的是人。那么人在其中的重要意义,当下的人和当年的人,他们之间这种现代性的进程,这种过渡是怎么来的?”通过探究铁路的修建背景、站台的风格,以及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碰撞和结果,才有了这本《青云梯》的“缘起”。
范稳历时多年,叩问大山长河,深入对话相关人员,翻阅海量史料,只为这本《青云梯》。而推动创作的情感动力,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心疼。越是挖掘这段铁路历史,越是激发出身为作家的使命感。“写这种小说其实是非常费力的,你还要了解很多历史,你不能虚构,不能乱说,要了如指掌之后,你才谈得上去虚构人物,塑造人物,然后对历史有个交代。”范稳让这类作品承载出自己的家国情怀,和身为作家的责任担当。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这句词,是这本书名的灵感来源。“有一天,我在一个俯拍铁路线的照片上,看到轨道盘山绕上去,真的就像一个梯子一样。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对高原铁路来讲,它就是一个不断向上攀援的一条梯子。”范稳说,而关于书名的深层含义,“我希望读者,从中读到一种向上的、健康的力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要有青云之志,要有健康的向上的力量。”
在分享会后,范稳向封面新闻记者分享了他创作这本书的“攻坚克难”故事,除了前期的调查走访,“完成度”则是他认为非常重要的部分,作品对历史的还原,以及艺术价值的体现,都关系到作家对自身的要求。“但完成度不能由我评价,要由读者来。我自己认为(这本书)至少80分的完成度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