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文化丨非遗传承中的记忆与乡愁
创始人
2025-11-17 21:31:18
0

《江城日报》2025年11月14日3版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存在形态上划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别。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建筑以及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历史遗存,是静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和民间习俗等无形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共有市级及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84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07项。

手工技艺:花轱辘车

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传承一个民族的工艺智慧和审美情趣。福源馆的糕点加工技艺、太盛园的白肉血肠制作技艺、龙潭区的缸窑烧造技艺、乌拉满族民居建造技艺、满族旗袍传统制作工艺和爬犁的制作技艺、漂河烟栽种技术等,都是我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市满族博物馆东北角的屋檐下,静静地摆放着一架制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花轱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相传,夏代奚仲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马车。“车”是象形字。金文“车”,字形由一轴、一厢、一辕、一衡和两轮、两辖、两轭等象形元素构成,后来逐渐简化,隶定后,写作“車”——只剩下一轴、一轮和两辖,如今简化作“车”。在古代,尤其是商周时期,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重要的狩猎和战争的必需品。古人有关“车”的典故不胜枚举。在《甲骨文合集》第10405号牛骨上,殷人用160余字作了详细记录:商王外出狩猎,追逐犀牛时,随行小臣甾驾驶的马车因车轴断裂,马匹受惊,撞到旁边的马车,导致被撞车翻覆。战车是古代战争将帅指挥作战的坐骑。成语“羊斟惭羹”说的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的车夫羊斟,因在战前聚餐时,没有得到华元分派的一碗羹,心生怨恨,于是在战场上故意驾车冲入对方的阵地,导致华元被俘,宋军溃败。《诗经·小雅·小旻》中“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暴虎”一词,是指不借助车而捕捉老虎。在《新甲骨文编》中,“暴”的甲骨文字形从“戈”、从“虎”,隶定后写作“虣”。

“花轱辘车”曾是东北地区常见的运输工具,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仍在农村广泛使用。“花轱辘车”不但主体是用木材制作的,车轮也是木制的车圈外包铁皮。车轮的每根辐条上都整齐地钉满用于加固的特制铆钉。“花轱辘车”因车轮似绽放的花朵而得名。“奚仲之为车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花轱辘车”的构造独具特色,其工艺注重结构对称、榫卯加固、材料适配。近几十年来,因木制车轮逐渐被橡胶轮胎取代等因素,“花轱辘车”退出使用市场,“木制车轮制作的传统技艺”也濒临消亡。2023年11月24日,为了传承这项彰显先人聪明才智和高超木工制作技巧的传统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花轱辘车车轮制作及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举行收徒仪式。

民间文学:满语地名传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是指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形式,反映特定地区、民族或群体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歌谣、谚语、说唱、戏曲等类别,具有群众性、区域性和传承性等特征。民间文学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传统与文化基因,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牢固基石和丰厚土壤。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申报的“牛子厚故事”“乌拉陈汉军坛续传说故事”和“白花点将”等民间故事,在2011年5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为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满族先民在我市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存。据《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二)》(2013年12月第1版)记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申报的“满语地名传说”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满族地名传说以口授的形式流传于民间,经过不断的传讲和再创作,生动活泼。“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被誉为我市四大名山之一的“小白山”,原名是“温德赫恩阿林”,又称“温德亨山”,其满语发音是“温德亨”,意为祭祀板。清初时,清廷每年都祭祀长白山,但因距长白山路途遥远,行程艰难,于雍正十一年在小白山上建造“望祭殿”,每年春秋两季,在此遥祭长白山神。“小白山”由此得名。发源于永吉县大顶子山西麓的鳌龙河,河长97公里,是永吉县内最大的河流。“鳌龙”,满语,意为“线麻”,因古时沿河居民多用麻织网捕鱼得名。传说,乾隆皇帝东巡时,见该河道蜿蜒如龙,于是赐名“鳌龙河”。位于蛟河市城北15公里处,海拔886.2米的拉法山,旧称“九顶铁叉山”。因古时常有熊等动物出没,故而改成满语名“拉法山”。满语“拉法”是“涝佛”的音转,意为“熊”。

满语地名传说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与满语传说有关的地名还有很多,比如“大口钦”“阿拉底”“弓通”等。将满语地名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研究满族发展史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民间习俗:松花江放河灯

在松花江上放河灯是我市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2021年5月24日,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部门申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松花江放河灯这一民间习俗,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永吉县志》记载,古船厂每年“夜燃灯,遍置山谷,灿若列星。江中以船二载荷花灯,燃灯顺流,如万朵金莲浮于水面”,前往观看的群众摩肩接踵。

河灯,最初也叫“糠灯”,灯盏用荞麦和糠皮经蒸制而成,灯芯以麦秆或蓬草的茎梗,用谷油和米汁浇制而成。“青光熠熠,烟结如云。”后来,人们改用红纸糊制莲花形灯,底部浸蜡,灯芯处放蜡烛;也有的用木浆纸、毛边纸及木板托、竹排底制作河灯。

河灯制作的材料讲究,扎制手法也多样,是重要的民间艺术品。根据灯体大小,分为“小型河灯”“中型河灯”“大型河灯”及“巨型河灯”;根据制作的材质,河灯被分为“简易普及型纸制河灯”和“冰制河灯”;根据施放时的先后顺序,河灯又被分为“排头河灯”和“收尾河灯”。

松花江放河灯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现象、所在年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心态和祈盼。新中国成立后,放河灯这一传统民俗得以延续。每当表示喜庆和欢乐,或遇有重大节日时,一盏盏河灯沿松花江顺流而下。平似明镜的松花江中,一排排、一队队的河灯疏疏密密地漂来,顷刻间布满江面。烛光映照着江水,星星在空中闪烁,彩灯和星星遥遥辉映,天上地下浑然一体,让溢彩流光的松花江变成了一条璀璨的银河。

民间杂技与竞技:珍珠球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申报的汉族大秧歌、民间弈棋,朝鲜族手鼓舞、棒槌舞、碟子舞和乌拉满族秧歌、满族歘嘎拉哈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满族珍珠球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满族“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满语称作“尼楚赫”,是满族传承了三百多年的竞技活动之一。松花江流域产东珠(即“珍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松花江)水出长白山,流经夫余故地。水下多蚌,产珠,冬寒采之,其质坚莹”的记载。东珠依附于蚌内。“蚌”是蚌蛤的统称,进一步划分,长形为蚌,圆形为蛤。东珠又称“北珠”,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有“珠有南北,北珠坚于南珠”的记载。在古代,采集东珠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危险的事情。明代永乐时期编纂的《辽东志》记载:“冬月凿冰,潜水取蚌,绳系腰,鼻夹苇管,入水不过刻时。”采珠多在冰河初开之际。《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闰四月十九日,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三品总管巴扬阿、翼领赵云生,率领兵丁在滔滔江水中举行隆重祭奠仪式后,打牲丁半跪在船上,接过一碗滚烫的烈酒仰头灌下,以烈酒入喉的灼烧感压住对寒冷的恐惧,然后一头扎进江水中,开始捕捞蛤蚌。

打牲丁采珠期间,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不能回家。为了打发寂寞难熬的日子,他们苦中作乐,创造了一种游戏项目——珍珠球。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满族博物馆馆员石光华介绍,珍珠球的打法有点类似今天篮球的打法,但对抗性比打篮球要激烈。每场比赛由两支队伍参加,每支队伍参赛队员为七人。比赛区域中间部分被称作“水区”,向两侧延伸,依次为“限制区”“封锁区”和“得分区”。比赛开始后,“水区”内的四名“采珠手”站在前场中圈的半圈内,将球传给本方队员。队员通过传球、运球等技术性动作,突破对方“水区”队员和两名“蛤蚌手”的防守,将球投入本方“得分手”的抄网中,即得分。一方得分后,由另一方“蛤蚌手”发球,继续比赛。在规定时间内,采珠多者获胜。珍珠球这一体育活动,源于生活,生动有趣。场上攻守往复,银球穿梭飞舞,投球方模拟在水中采到蛤蚌,并将其投入“采珠船”接应同伴网兜中的动作。敌对方两名“蛤蚌手”,则似船只在水中摇摆不定,各持两只忽张忽合的“蛤蚌”加以阻拦。珍珠球是乌拉地区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是满族先民渔猎生活的活化石。2008年,珍珠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以不同形式,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保存记忆、守住乡愁,更是传承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作者 袁庆先

图片由袁庆先提供

来源:江城日报

编辑:张晔

初审:田雨石

复审:张亦弛

终审:肖模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俄... 乌克兰国防部情报局局长布达诺夫亲临前线指挥特种部队空降,也曾被包装成“坚定抵抗”的象征,最终却没能改...
原创 焖... 1、 早晨起来的时候,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窗外树枝摇曳,车沸人喧,热热闹闹,几乎要以为,这是一个四...
原创 刘... 前言 被誉为“明代诸葛亮”的刘伯温,曾为大明江山的奠基者之一,但他的晚年为何如此凄凉?这位曾助朱...
第五届珠海艺术节落幕:“文化走... 当最后一缕乐声在珠海大剧院褪去,当话剧《开路》的幕布在“容闳”的铿锵誓言中徐徐落下,为期一个月的第五...
第三届模特人文艺术风尚盛典在京... 央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11月15日,第三届模特人文艺术风尚盛典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
郝智来书法 郝智来 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教学中心教授,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辽源市开明书画院长,受聘于中国国...
贵州省第九次文代会 | 吴水根... 11月17日,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谈及近年来贵州文艺事业的发展,文代会代...
爱艺术爱上海(第三季)|上海,... “在欧美,人们热衷于谈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悠久历史,而我看到这里在开放环境中的文艺复兴 。”爱尔兰作家...
茂名市美育浸润行动成果展精彩上... 筝声悠扬,舞步翩跹。11月16日晚,茂名市影剧院内星光璀璨,一场由城乡学子联袂献上的美育盛宴在此上演...
原创 杨... 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竟然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秘密:她身上有狐臭。虽然其他人闻到后都感到不适,但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