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建立,除了需要一位有雄才大略的领主外,能征善战的将军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的三国时期,各大诸侯之间的激烈战斗就展现了这个道理。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他们不仅战功赫赫,还因忠诚与英勇被世人铭记。然而,三国时期并非所有的将军都是忠诚与有义的人,也有不少叛徒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叛将,或许就是吕布,但实际上,他并非唯一一个背叛自己主君的大将。在这些将军中,共有六位叛徒,而吕布仅排在第二,第一位的叛将甚至与姜维齐名。
01
魏国钟会
三国时期,排名第一的叛将应该是魏国的军事家钟会。他的叛变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军事才能,还因为他与姜维的能力不相上下,足以与姜维平起平坐。钟会一直受到司马昭的重用。司马昭在计划攻打蜀国时,任命钟会为主将,负责指挥十万大军。姜维作为蜀国的忠臣,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意识到钟会此行并非善意,便急忙提醒刘禅准备防御。然而,刘禅听信了宦官的谗言,导致钟会的军队未遇到抵抗,直接攻入蜀地。
尽管如此,蜀汉的将领们还是做出了反应,张翼、廖化两人试图与姜维联合,准备围攻钟会。但是钟会的攻势迅猛,两面的夹击战术未能奏效。更糟糕的是,魏国大将邓艾已经攻入了蜀汉都城,刘禅最终投降了魏国。尽管姜维也随即投降钟会,但他并非心甘情愿。通过巧妙的言辞,姜维成功说服钟会想要在汉中自立为王。然而,司马昭并未允许钟会如此,最终亲自带兵征讨,钟会的叛乱计划被彻底粉碎,并在被抓后被杀。
02
三姓家奴吕布
排在第二的叛将是吕布,这个被称为“三姓家奴”的人物,其背叛行为同样令人愤慨。吕布的性格众所周知,他因其能力强大而自命不凡,也因此多次背叛自己曾经效忠的主人。从丁原到董卓,吕布所称的父亲无一例外都死于非命。吕布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一己私利可以随时背叛,不管是义父还是朋友。在曹操眼中,吕布是无法信任的人,因为吕布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完全不顾别人。
吕布的例子表明了他无法长久与任何人合作,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最终他也走向了被处死的结局。
03
先蜀后魏的孟达
第三位叛将是孟达。孟达最初是刘备的得力将领,负责与刘封共同驻守上庸城。然而,刘封与孟达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刘封虽然是孟达的上司,但孟达始终认为自己是功臣,不应受他指挥。随着时间的推移,孟达与刘封的矛盾加剧,最终在关羽败走麦城后,孟达选择了投降魏国。孟达的叛变不仅仅是因为个人恩怨,更是因为他预感到自己在蜀国的前途已经没有保障。他因此选择投靠魏国,最终导致刘封被处死。
04
蜀汉糜芳傅士仁
排名第四的叛将是刘备的亲戚糜芳。糜芳原本是刘备的妹夫,起初他忠心耿耿,帮助刘备稳固蜀汉政权。然而,糜芳在江陵地区犯了错误,担心刘备会因此处罚自己,于是选择投降孙权,背叛了自己的妹夫。糜芳的叛变不仅是为了逃避责任,也是因为他对未来的恐惧。作为刘备的亲戚,他本应有更多的责任感,但最终却因小事背弃了刘备,实在令人失望。
紧随其后的第五位叛将是傅士仁,刘备手下的一员重将。他和糜芳的叛变原因相似,主要是未能按时将粮草送到关羽那里,导致关羽被困。由于关羽得罪了孙权,傅士仁在关键时刻选择投降孙权,背弃了刘备。尽管他当时的选择有一定的无奈,但作为刘备的元老,傅士仁的叛变仍然让他名列叛将之中。
05
末位--张郃
排名第六的是张郃,他的叛变也源于自身的恐惧。张郃原本是袁绍手下的先锋大将,在进攻曹操的大本营时,未能成功攻占,反而被曹操的军队牵制住。面对失败,张郃担心回去后会受到袁绍的责罚,于是决定带领全军投降曹魏,这一决定让他成为了历史上的叛将。
06
结语
三国时期的叛将数不胜数,这些人背叛自己的主君或因为利益,或因恐惧,最终都成了历史的罪人。虽然我们今天对这些叛将进行排名,但这毕竟是个人的主观看法。每位叛将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且其行为对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