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看似一幅书法长卷,近看是由10块玻璃拼接而成的《河书》,它将传统书法与当代玻璃热熔技艺结合,以玻璃的锋芒映照千年文脉与风度。
11月12日,“璃光共曜廿五载——现代玻璃艺术联展”亮相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关东海教授带领8位毕业或任教于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的艺术家共同呈现33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文汇报记者了解到,这个展览选择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举办,源于一段跨越25年的深厚情缘。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建玻璃艺术专业。随后,该学院工艺美术系琉璃艺术研究室揭牌。作为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开拓者,杨惠姗、张毅被聘为琉璃艺术专业顾问教授。
“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开头便得到张毅、杨惠姗和琉璃工房团队的慷慨支持,在工房的资助下,建成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校区的工作室,张毅、杨惠姗两位先生亲临授课,工房团队多次指导。”关东海说,那几年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是当年一起工作的记忆历历在目,永远不会忘记。“遗憾的是,张毅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只有在此以自己的作品来纪念他!”

“就像看到25年前播下的这个种子,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我感到非常的骄傲!”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创始人杨惠姗,如是形容第一次看到展品的观感——很喜欢。在她看来,这些创作无论是材质选择、艺术语言、创作思想还是技术运用皆呈现多样性,特别是将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融入到作品中。《山海经》、书法、国画、敦煌壁画、民间祈福文化……创作者们努力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经过沉淀之后转化为创意,走出来了自己的风格。

比如,马小生的“广场舞”系列利用玻璃铸造工艺特点,并结合《山海经》异兽来诠释实物的交替变迁,让人们对自然产生更多思考。王韵骁的“山的叙事”系列以作者栖居之地的群山作为意向,通过玻璃的朦胧质地探索独特的绘画质感。石成的“拓”系列借由残缺的碑文,展现了岁月在石刻上所留下的痕迹。关东海的“探索者”系列以银锭榫构件连接出飞船般的结构形态,象征人类对宇宙与未知的探索。刘雨的“对鱼”系列源于对中国民间祈福文化的再解读,通过玻璃材料的转化,尝试让双鱼、瑞兽、福木等传统吉祥图案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李付彪的“古音20”系列在山水造型语言与视野宽广的自然地域空间中探寻个人的造型审美特质,以当代玻璃艺术对话传统文思。李成宇的“你是下一个”是一套为当代年轻人设计的饮酒游戏高脚杯套装,灵感来源于16世纪荷兰钟形高脚杯。李振宁的“战士”取材当下的事件、人物、行为和社会现象,通过艺术化的重构形成具有当代审美和精神属性的作品。李静的“研·石”系列将文人石从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剥离出来,放在精雕细琢的纪念碑式基座上。

“这些成果是对琉璃艺术的传承,但探索并非到此结束,他们还要继续往前走。”杨惠姗坦言,琉璃艺术创作很辛苦,需要有信念、热情、坚持与行动,才可以一直走下去。“很欣慰,在年青一代的身上,我看到了这份热爱!”
关东海表示,“璃光共曜廿五载——现代玻璃艺术联展”正是大家共同探索未来发展的一次实践。中国玻璃艺术之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2月下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