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惠特曼
长青的《草叶集》
——新书捐赠分享会
暨插图摄影展
2025年11月7日下午,北京大学图书馆艺术鉴赏厅内书香氤氲、诗意盎然。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校友会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书领读:永远的惠特曼,长青的《草叶集》——新书捐赠分享会暨插图摄影展”活动在此举行。北京大学1982级经济系校友李印白将其最新翻译并配以摄影作品的《草叶集》捐赠给母校图书馆,与在场师生分享了他与这部经典著作长达四十余年的不解之缘。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校友会原常务副会长吴志攀,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叶静漪,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文胜,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别立谦,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校友会副秘书长赵文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1981级哲学系校友李晓峰,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部编辑、《草叶集》责编王婧以及1977级校友刘楠祺、1982级经济系校友施坚等嘉宾出席活动。本次活动共吸引了80余名对新书、诗歌及摄影感兴趣的师生参加。

活动现场
李文胜在活动致辞中深情回忆了与李印白师兄相识的经历。他提到,李印白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和摄影师,更是一位终生热爱诗歌的翻译家。北大餐饮中心的标识、87级校友聚会的徽标,都出自他的巧手设计。他还勉励在场的中学生们以李印白为榜样,热爱诗歌、热爱经典,努力考入北京大学。

李文胜致辞
01
捐赠仪式:以书报恩,衣锦还乡
在首先举办的捐赠环节,李印白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了三套《草叶集》新书,其中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插图版以及他自己设计封面、参与制作的特别版。别立谦副馆长代表图书馆接受捐赠并回赠捐赠证书。中文系2025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生石琳琳深情朗诵了惠特曼的诗作《自己之歌》片段,将现场带入诗意的氛围中。

捐赠仪式

现场配乐诗朗诵
02
主题分享:一个译者的朝圣之旅
在主题分享环节,李印白分享了《草叶集》的翻译心路与摄影创作背后的故事,讲述他如何用镜头与文字,让惠特曼的诗行在东方土地上生根发芽。译者以“我与《草叶集》的不解之缘”为题,讲述了一段跨越四十余年的传奇故事。李印白15岁与惠特曼的《草叶集》结缘,分享中他动情地说:“我是读着《草叶集》进入那个心潮澎湃、积极向上的1980年代的。”在北大求学期间,他多次从图书馆借阅《草叶集》,甚至有幸上过赵萝蕤先生讲授惠特曼的课程。毕业后,这部诗集始终伴随着他的人生轨迹。
2019年惠特曼诞辰200周年之际,李印白背起相机远赴美国,拍摄了惠特曼出生、工作、养老、埋葬的所有重要地点。他原本计划将这些照片提供给出版社配图,却意外得到了北大师弟的建议——自己翻译《草叶集》。更出人意料是,楚图南先生(首部中译本《草叶集》译者)之子楚泽涵先生主动联系他,希望他补译楚图南先生未完成的部分,使全译本风格更加统一。
在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翻译、两年的校对打磨后,这部凝聚着译者心血与挚爱的《草叶集》终于在2025年8月面世。李印白不仅是译者,更亲自参与设计、印刷追色等工作,恰如惠特曼当年亲自设计、排版、监印自己的诗集。

李印白分享
03
嘉宾对谈:经典的当代回响
两位未到场的嘉宾通过视频介绍了《草叶集》的故事。楚泽涵在视频中详细介绍了《草叶集》在中国的出版历程:从1949年的晨光版到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再到新世纪的全译本。他高度评价李印白的译本在风格上与楚图南先生更为一致,并强调“李野光和李印白都是北大毕业生,由他们来完成我父亲著作的全部翻译和出版,是一件很值得庆祝的事情”。
1979级中文系校友沈群回忆了与李印白从诗歌到事业的情谊。他感慨道:“年轻时写诗是大多数青年都干的事,人到中年还在写诗,那才是真正的诗人。”他认为,李印白作为经济系毕业生,一生挚爱诗歌,集翻译与视觉艺术创作能力于一身,实属难得。

嘉宾视频分享
惠特曼的《草叶集》是生命与自然的赞歌,摄影则是用光影凝固时间的艺术。活动现场邀请到多位嘉宾,从不同维度解读《草叶集》的魅力。对谈围绕惠特曼的诗如何打破传统,成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摄影如何与诗歌形成互文、这部作品如何启迪青年对自由与责任的思考等主题展开。
李晓峰回忆起1980年代在北大与李印白共同求学的岁月。他指出,李印白对经典的崇尚、对惠特曼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加现代主义的古典力量”,这种力量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施坚以老班长的身份,幽默地讲述了李印白在大学期间多才多艺的往事——既能清唱京剧,又在流行歌曲大赛中获奖。他特别强调,李印白能够完成这部译著,是北大82级经济系在专业以外取得的最高成就。
《草叶集》责编王婧分享了编辑这部译著的心路历程。她坦言,刚刚走出北大校门参加工作,接到《草叶集》编辑任务,起初对能否理解惠特曼心存疑虑。但读到李印白翻译的《红杉树之歌》后,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她打消了一切顾虑。她特别提到,李印白在译著出版过程中极为克制,不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影响读者阅读惠特曼诗作的体验,这种“为诗人服务”的态度令人敬佩。

嘉宾对谈
04
互动交流:思想的碰撞与传承
在听众互动环节,听众踊跃提问交流。有人询问“草叶”意象的内涵,李印白解释道,草代表生命、平等和那些微不足道的人与事,正如惠特曼所言,小草能从头盖骨的缝隙中钻出,象征着渺小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同学提出关于黑白摄影的思考,施坚补充解释:“艺术的格调靠减法来提升,黑白摄影减少了色彩,因而更为难得。”法学专业的学生则从惠特曼的平等精神出发,探讨了当代社会的精英主义问题,李印白坦诚回应,鼓励大家追求内心的光明。


部分现场听众互动
本次新书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正如李印白在演讲中所言,他希望这本书成为“真正的盛宴”,为在校师生提供真正的经典滋养。这场跨越四十年的文化传承,不仅是一位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回馈,更是对经典阅读、人文精神的有力倡导。永远的惠特曼,长青的《草叶集》,将在燕园继续滋养一代又一代求知者的心灵。

活动结束部分听众合影
当惠特曼的草叶在时光中舒展,当摄影师的镜头定格下诗意的瞬间,数代北大学子相聚燕园,共同见证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首首《草叶集》诗歌,承载着对文学的敬畏;一幅幅照片,凝结着对美的理解。《草叶集》将永远在文化殿堂中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而绽放光芒。校友的珍贵馈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接续——愿更多校友共筑母校文化长河,让热爱与回馈在代代学子间永续流淌。
主办 |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校友会、人民文学出版社
策划 | 文献资源服务中心
照片 | 宋庆生、张晓琳
文字 | 瞿朱毅、张晓琳
排版 | 蓝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