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春华,自幼爱好书画,青年时就入选地市书画展。95年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99年结业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书法研修班专业师从李松诸导师。作品多次入选由中国文联,文化部主办的展赛,作品被敦煌艺术馆、北京通州博物馆、中国书法网等单位及个人收藏。作品流传东南亚、台湾,擅四体、善榜书、草宗旭、素。行宗二王一路书风。曾荣获中国硬笔书法家09年13年艺术、创作两奖项。现为中国硬笔书协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莆田市壶山书画院副院长。



笔走龙蛇见风骨 墨润乾坤显精神 —— 品黄春华草书
黄春华老师,一位在当代书法界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自幼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童年时期,当其他孩子还在嬉戏玩耍时,黄春华就已经沉浸在书画的世界里,用稚嫩的笔触描绘着心中的美好。这种自幼养成的爱好,如同种子一般,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春华老师擅四体、善榜书,草宗旭、素,行宗二王一路书风。他对各种书体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能够熟练地运用不同书体进行创作,并且在每种书体上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他的草书以张旭、怀素为宗,汲取了他们草书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行书则遵循二王的书风,追求飘逸、流畅的艺术效果,展现出了魏晋风度的韵味。



黄春华老师在书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草书艺术独树一帜,深入分析其草书艺术特色、价值及对草书传承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其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细致研究,揭示他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探究他在笔法上如何融合张旭、怀素的狂放与二王的飘逸,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线条质感;分析其结构布局,了解他怎样在疏密、虚实之间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感;研究其章法安排,探寻他如何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与连贯,展现出一气呵成的气势。



黄春华老师的草书在笔法上对张旭和怀素的继承是多方面且深入的,这种继承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融入到了他对草书艺术的理解和表达之中。在使转笔法方面,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以其灵动多变、流畅自然的使转技巧而著称。黄春华深刻领悟了这一精髓,在他的作品中,使转笔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在他的一幅草书作品中,一个 “龙” 字,笔画之间的使转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起笔时,笔锋顺势而下,在转折处,通过巧妙的使转,将笔画自然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流畅的曲线,仿佛龙在空中蜿蜒游动,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这种使转笔法的运用,使得线条富有弹性和韵律感,与旭素草书中使转如环的特点相呼应,展现出了草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春华老师在这方面也借鉴了他们的经验,在他的草书作品中,藏锋与露锋的运用相得益彰。比如在书写 “风” 字时,起笔处采用藏锋,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沉稳之感;而在笔画的收笔处,则运用露锋,锋芒毕露,增加了笔画的锐利感和灵动性。这种藏露锋的巧妙运用,使得笔画既具有内在的力量,又展现出了外在的灵动之美 ,与旭素草书的笔法特点一脉相承。通过对旭素笔法的继承,黄春华的草书线条展现出了灵动与力度的完美结合。灵动的线条使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具有生命一般,在纸上自由地舞动;而有力的线条则赋予了作品一种雄浑的气势和厚重的质感,使其在飘逸中不失稳健,灵动中蕴含力量。这种对旭素笔法的继承,为黄春华草书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黄春华老师的草书艺术特色鲜明,在笔法上,他既继承了旭素草书灵动多变、刚劲有力的特点,又通过独特的节奏变化和对线条质感的细腻把握,展现出个人风格。在结构布局方面,注重字内结构的疏密与平衡,以及字间、行间的呼应连贯,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感。墨法运用上,巧妙地控制墨色的浓淡、干湿、润燥变化,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相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黄春华老师将继续深耕笔墨,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我们也能从他的书法艺术中汲取精神力量与艺术智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书法艺术这一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