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节 为川渝打开一个美学礼盒
创始人
2025-11-10 00:30:55
0

观众参观摄影作品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川渝秋日里,艺术不再是展厅里的遥远风景,而是浸润市井烟火的日常养分。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主体活动之一,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三大展览,分别落位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馆,以千余件精品力作搭建起艺术与大众的桥梁,为川渝注入文化新活力——让艺术走进寻常生活,让文旅体验突破传统模式,更让川渝的文化气质在笔墨光影间愈发鲜明。

小观众参观美术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供图

丰富城市“审美养分”

重庆市民李女士牵着8岁女儿的手,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油画前停下脚步。孩子指着画中暖黄色的光影,突然出声:“妈妈,这像朝天门长江大桥傍晚的晚霞!”这样的场景,在三大展览中每天都在发生。当艺术让市民触手可及,每一件展品就都成了无声的“美育老师”,在凝视与对话间完成润物细无声的启蒙。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优秀美术作品中藏着鲜活的生活共鸣。国画里的美好家园、油画里的人间烟火、雕塑作品上承载的城市活力,让不同年龄层观众都能找到熟悉的印记。李女士带女儿两度观展,孩子从“只觉好看”到能“读懂色彩里的风景”,这样的变化让她感慨:“艺术不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能和生活对话的朋友。”

重庆美术馆的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成了当地女孩靓靓的“灵感补给站”。展览期间,她几乎每天都来观看,看篆隶的厚重、行楷的灵动,细赏方寸篆刻里的疏密巧思。“每一笔每一划都体现着创作者的风格,看完心里满足,还能攒下好多灵感。”靓靓说,正是这些笔墨韵律,帮她慢慢找着未来的职业方向。展馆里,还有爷爷带着两岁的孙子看篆刻,墨香与石韵交织间,飘着文化传承的温度。

位于成都四川美术馆的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也让摄影爱好者小林的创作观念有了转变。看到《浴血荣光 致敬抗战老兵》中,老兵布满皱纹的手与开怀的笑容,他深感“原来真实的细节,比任何特效都有力量”。受此影响,不少观众开始带着相机走进街头,让艺术创作成为观察生活的方式。

“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通过大国重器、民俗生活、生态发展等多元影像,塑造了成都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文化形象,让美术馆成为连接艺术与公众的‘城市会客厅’,推动艺术融入日常,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该展览策展人、一级摄影师、四川省文化馆视觉艺术指导中心副主任邹森说。

“最好的美育,是让艺术融入日常。”重庆美术馆馆长王发荣表示,本次书法篆刻展的主要观众群体之一正是本地市民与大学生。市民积极参与惠民活动,中老年书法爱好者专程前来,家庭群体也借助互动体验与公益导览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展览真正体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初衷。大学生群体则通过课程联动、社团与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来自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的书法与美术专业学生,借“专家导览跟随学习”等方式将展览作为实践学习平台,成为展览学术价值传播的年轻力量。

勾勒城市文旅新景

“特意提前一周做攻略,就为了把这3个展览放进行程里。”来自西安的赵先生,打开手机里自制的川渝艺术漫游清单,上面不仅记着三座美术馆的地址,还标注了宽窄巷子、洪崖洞、解放碑等旅游打卡点。“看完摄影展喝盖碗茶,逛完书法篆刻展赏山城夜景的旅行,比单纯逛景点更有滋味。”赵先生说。他的体验,正是本届艺术节“艺术+文旅”融合的缩影。

随着三大展览启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和团体专门为艺术而来,将观展与城市游览结合成新旅行模式。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王先生直奔重庆美术馆的书法篆刻展:“那些抒情的字、有历史感的印章,让我一下找到文化共鸣,看得心旷神怡。”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艺术与城市的交融,川渝两地推出“跟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游川渝”100个文旅特色场景。从夜游经济的光影秀,到文博艺术的深度导览,从科技艺术的互动体验,到文创市集的手作乐趣,这些场景串联起两地重要文旅资源,共同构建起文旅新生态。例如,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的“艺起来川美”打卡活动,成了游客热门选择——拍心仪作品、带指定话题发社交平台,还能参与限量展览场刊纪念册领取、作品展限定衍生品抽奖,让观展多了份互动乐趣。

外国观众在重庆美术馆体验书法创作 重庆美术馆供图

“国家级艺术展就像一块磁石,吸引来自国内外的高文化需求访客。”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高级顾问、重庆市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兹柏分析,“这些访客不仅停留时间可能更长,消费层次与水准也会更高,他们观展览、看演出的同时,也能引领吃住娱购的消费品位,在一定意义上带动当地文旅融合的升级发展,这也是艺术赋予文旅的提升性魅力与活力所在。”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璜表示,本届中国艺术节通过集中展示全国优秀的美术、书法篆刻与摄影作品,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展示平台。“通过将重磅艺术展览融入重庆、四川的城市空间,不仅丰富了本地文旅供给,更吸引海内外观众专程到访,形成了文旅消费新场景,有效推动了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在内容、业态与消费上的深度互融,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审美动力与品牌活力。”

小观众在美术作品展览上体验艺术创作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供图

刷新城市视觉形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本届艺术节期间,三大展览以多元艺术形态,将兼容并蓄、创新突破的文化特质具象化,为当地文化品牌注入新内涵。

“这场展览,是笔尖墨韵与城市精神的一次共振。”王发荣谈及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时说,作为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展现了中国书法篆刻的最高艺术水准,为重庆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同时,配套开展的学术研讨、专家导览、志愿者培训及美术馆之夜等活动,共同构建起“展览—学术—惠民”三位一体的品牌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展览还积极推动艺术与科技、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VR数字化、线上联动展等创新方式,成功实现了全民共享文艺盛会的目标。“这些实践正逐步形成一种可识别、可感知的重庆城市美学,让市民与游客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与魅力。”王发荣说。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尹丹表示,近年来,重庆凭借特殊的山水风貌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旅游城市,有着层峦叠嶂、热情奔放等特色,若加强经典文化滋养,未来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对于城市文化的塑造而言,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为重庆提供了火辣性格之外的可能性,除了火锅、奇幻风光,还可拥有细腻的经典文化与温润的笔墨情趣,为重庆城市文化的提升、发展提供了一次极佳的契机。

观众参观摄影作品 展览协办方供图

四川美术馆馆长吴晓东表示,本届摄影展为成都注入了多元活力,以国家级高水平作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知名度,通过镜头提炼并升华成都“烟火气与国际范共生”的独特美学基因,将零散的城市印象升华为统一的视觉名片。同时,展览运用AI、动态影像等科技手段进行艺术转译,为传统天府文化注入先锋叙事,强力刷新了城市的视觉形象。

从丹青之韵、金石之趣到光影之美,川渝正在艺术的滋养中不断丰沛和灵动。当艺术融入日常、激活文旅、塑造气质,川渝两地以更开放、创新、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中国西部的文化新力量。

观众参观篆刻作品 重庆美术馆供图

2025年11月9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中国艺术节 为川渝打开一个美学礼盒》

↓ ↓ ↓ ↓ ↓ ↓ ↓ ↓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晚... 这组经过AI技术上色的晚清彩色老照片,展现了100多年前的社会风貌和人物肖像。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
原创 清...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地躺在档案中,默默记录着清朝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点滴。那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时代...
原创 1... 一组1946年的北京通州老照片,表现的是农民驾着小船用鸬鹚捕鱼的情景,摄影者是美国《生活》杂志的记者...
原创 历... 太监,这一存在了几千年的特殊职业,常常让人联想到阴险、狡诈的形象。由于他们的身体天生残缺,常常被认为...
王家卫:艺术以外的自由(略谈人... 王家卫现在又在“风口‘浪交’”:我不是他的粉丝,从来不是……不过我倒是稍微有点了解这个人的做法。 王...
原创 宣... 多年前,一部电视剧《芈月传》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娱乐角度看,这部剧的剧情设计符合大众的口味,满足了...
原创 历... 总是有人说,历史是一种轮回。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过许多辉煌的王朝,也诞生了无数传奇故事...
原创 徐...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雄心的君主。自从他踏上了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最终建立了明...
16件文物亮相中国建筑科技馆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 (记者张翀 通讯员盖伟涛) 16件首次在国内展出的中国营...
原创 先... 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安抚诸侯,实施了分封制,维持王朝秩序,从而奠定了周朝长达八百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