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尽管细雨濛濛,傅抱石纪念馆内暖意融融。江宁老年书画研究会的书画爱好者们冒雨赴约,参与由江苏省美术馆公教部联合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江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傅话丹青万里行——重温新金陵画派写生之旅”活动,开启一场与“新金陵画派”经典的深度对话。

馆长开讲,写生是心藏山川再落笔
“写生和临摹就像左右手,缺一不可!”活动现场,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指着展墙上《云台山记》复刻画作,拉开了讲座的序幕。他详细解读傅抱石画山不画峰的独特匠心:“竖排线皴法勾勒出山体的磅礴气势,‘S’形状的云带则暗藏构图玄机,让画面更具灵动之感。”
黄戈馆长更揭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作细节:“傅先生画华山时仅到青柯坪便止步,却创作出最雄浑的华山图卷——这正是‘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生动实践,写生从不是简单抄袭自然,而是把山川装在心里,再用笔墨倾诉出来。”
针对书画爱好者中常见的“写生即抄画”误区,黄戈馆长深入浅出地拆解“临”与“摹”的精髓:“古人用油纸摹画,是为了把线条的宽窄粗细‘刻’进手里。对着原作临摹,更绝非追求形似即可。”他特别向自学爱好者支招:“要像拼零件般逐个攻克树、石、水口的画法,公园、河边、老建筑都是天然画纸。临摹两三年后,不妨约着好友走出画室,让笔墨接触真实光影,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

展陈创新,"艺术盒子"牵起经典与大众
讲座结束后,在江苏省美术馆公教部老师的导览解说下,书画爱好者们共同参观了“新金陵画派”艺术科普展。画展前,他们凝神注视,目不转睛的欣赏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展览精选傅抱石《虎踞龙盘今胜昔》《芙蓉国里尽朝晖》、宋文治《长征第一关》《山川巨变》等“新金陵画派”经典作品,通过灵活可变的“艺术盒子”展览形式,搭配详尽的生平简介与创作背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大师笔下的时代气象。
据了解,自2025年7月中旬起,江苏省美术馆“向美而行·以艺润心——江苏省美术馆与公众艺术零距离”公教项目的“新金陵画派”艺术科普展就走进了傅抱石纪念馆,与傅抱石纪念馆内“往事如昨——傅抱石先生故居史料展”共同为书画爱好者们搭建起了探寻写生真谛、对话艺术大师的独特平台。

感悟分享,“及时雨”激发创作新思路
“今天的活动真是一场及时雨!”江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潘凤鸣难掩激动之情。她表示,活动不仅让老年书画爱好者近距离欣赏到“新金陵画派”艺术大师的作品,更搭建了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书画本同源,黄馆长说的‘艺术是养出来的’‘技法与心境双向奔赴’,对书法创作同样适用。有了专业的指导,再加上大家相互交流的好氛围,相信咱们接下来的创作一定能有新飞跃!”
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高木介绍,“艺术盒子”是江苏省美术馆“向美而行・以艺润心——与公众艺术零距离”项目的重要载体。该项目作为江苏省美术馆党建与公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品牌,聚焦“新金陵画派”和“水印木刻”两大江苏代表性艺术流派,主要面向中小学师生群体,机关、企业、社区、医院等全龄段受众,让艺术走进大众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此次‘艺术盒子’走进傅抱石纪念馆,特别是可以让老年书画爱好者群体近距离赏析经典作品,推动高雅艺术直达大众身边,践行了‘艺术与公众零距离’的初心。”
通讯员 丁玲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