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舒成勋家里的一面墙上突然出现了大量毛笔字,而这些字的出现竟然引发了一桩扑朔迷离的红楼疑案。 有一天,舒成勋的妻子在打扫房间时,不小心碰掉了一块墙皮。没想到,墙皮下露出了一些黑色的毛笔字,妻子好奇地抠了几下,结果发现墙上满是字。她赶紧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丈夫。舒成勋听后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们家所在的这座老宅位于北京香山的正白旗村。这个地方以前是清朝正白旗的兵营,他的祖辈们一直是习武的士族,几乎没有接触过汉字的书写,更别提写这些文字了。

这些字迹已经非常陈旧,内容包括六首诗和一副对联,排列方式有扇形、菱形和方形等,井然有序。舒成勋的目光突然被其中一副对联吸引: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后面写着真不错。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舒成勋对这副对联的典故非常熟悉。他知道,曹雪芹在家道中落时,生活十分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尊严和骨气,和亲朋好友始终保持礼貌。一次过年,曹雪芹的朋友鄂比送给他这副对联。让舒成勋感到奇怪的是,在墙上的字里并没有鄂比的名字,而是出现了拙笔学书和学题拙笔的署名。 因为曾听说曹雪芹曾在正白旗村居住过,舒成勋心中生疑:这些拙笔会不会是曹雪芹的手迹呢?他一夜没睡,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 第二天,舒成勋找人拍了照片,并向当地街道报告了此事。很快,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和红学专家赶到现场进行了调查。专家们最终表示,这些字迹与曹雪芹无关,可能是某位落魄文人出于一时兴起所写的。让舒成勋感到不解的是,专家在离开时竟然把墙上的字揭走了。 正在舒成勋打扫那些掉落的墙皮时,他突然发现墙皮的背面竟然还贴着一层白纸,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一层白纸竟然遮掩了墙上的字迹。难道有人特意在墙上字迹上涂了一层白纸,再用白灰覆盖,以保护这些文字吗?这个念头让他十分兴奋,心里意识到事情不简单。于是,他在一堆乱七八糟的墙皮中找到了16块带字的碎墙皮。 很快,舒成勋家墙上的毛笔字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考察。关于这些字究竟是谁写的,人们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鄂比写的,有的说是曹雪芹写的,也有人认为是其他文人写的。虽然大家都各持己见,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直到孔祥泽的出现,事情才有了突破。 孔祥泽是专程赶来的,他看到墙上的字后,激动地说道:这些字是曹雪芹的真迹!他的这句话让舒成勋异常激动。孔祥泽是谁?他怎么会认得出曹雪芹的字呢? 原来,孔祥泽是曹氏风筝的传人。年轻时,他曾在北平学习绘画,一位日本老师曾带给他一本《废艺斋集稿》,书中记录了各种风筝的制作方法,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曹雪芹。孔祥泽曾描摹过这本书,因此对曹雪芹的书法非常熟悉。

不久后,孔祥泽带来了另一个线索。原来,有一个叫张行的人家里保存着两只木制的书箱,箱盖上刻着拙笔两个字。于是,孔祥泽和舒成勋一同前去探访。 这两只书箱上的一只刻着拙笔,另一只刻着芹溪。曹雪芹的号正是芹溪居士!孔祥泽认为,这两只书箱上的字也出自曹雪芹之手。经过明清木器专家的鉴定,这两只书箱的年代确实属于乾隆时期,而曹雪芹正好生活在那个年代。 多年之后,墙上和书箱上的字终于通过科学鉴定得到了证实,文物鉴定专家确认这些字迹确实是曹雪芹的真迹。 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小时候他生活富贵,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接驾,场面极为奢华,导致曹家负债累累。尽管如此,由于有皇帝庇护,曹家在当时依然没有受到太多困扰。 然而,雍正上台后,曹家的财政问题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最终曹家被抄家。曹雪芹从一个豪门公子变成了贫苦百姓,只能回到北京的老宅,艰难度日。在这样的困境中,曹雪芹全身心投入到了《红楼梦》的创作之中,而他也曾在香山正白旗村居住过。豪放的个性使得他在墙上留下了这些字迹,似乎也不难理解。 如今,舒成勋的老宅已被修复,墙上的字也已被复原并送回。这里现在成了曹雪芹纪念馆,吸引着大量文人和游客前来参观。 至此,一桩迷雾重重的红楼疑案终于有了答案。《红楼梦》倾注了曹雪芹的心血,也让世人更加了解他坎坷的生活和创作过程中的坚韧精神。而舒成勋的坚持,保护了这段宝贵的历史,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感受曹雪芹那一代文豪的风采与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