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亚谏,本名刘亚健,号终南山人。艺术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北京大秦岭书画院院长;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西安美术学院特聘研究员。
出版美术理论著作《中国画道论》《画道纵横》《绘画收藏与鉴赏》上、下卷、《书法收藏与鉴赏》上、下卷;诗书画藏文论集《岁月如歌》《岁月如梦》《岁月如宝》《岁月如斯》《画道无涯》《道通八荒》《刘亚谏讲铜镜》《西夏遗珍》等。出版经济理论著作《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公司管理规范》《变革的思考》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刘亚谏早年为户县农民画家和美术教师。1983年大学毕业,先后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珠海市委政研室工作,并担任《特区探索》期刊主编。而后创办股份公司、宝艺苑艺术馆,在北京工作至今。自1975年发表诗歌、美术作品,50年来共创作、发表及参展作品达两千多篇幅。在书画、论著、鉴藏方面多次获奖。曾被评为“2009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多次参加公益慈善活动。2018年向中国军事博物馆捐赠13件汉代青铜器;2023年荣获首届世界华人艺术金笔奖“时代功勋艺术家〞;入选《癸卯中华古玩大典》“民间文物传世工程”十大带头人。
近年,他以秦岭为主题的个人诗书画巡展,于国内外举办了九次,在宣传秦岭文化,探索秦岭艺术方面,取得了社会影响和广泛好评:
2013年,在北京文化部艺术市场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
2017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个人画展和讲座,被美国东方文艺复兴联盟授予“东方文艺复兴大使”;
2018年为家乡村民举办《银杏树下故乡情》三人展;
2019年8月、9月、11月,分别在西安亮宝楼、西北政法大学、珠海古元美术馆举办“刘亚谏秦岭诗书画巡展”;
2022年11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秦岭颂一一刘亚谏诗书画巡展”,国家画院组织举行了“刘亚谏秦岭艺术研讨会〞。
2023年5月,在法国举办“秦岭颂一一刘亚谏绘画艺术巴黎观摩展”。法国美术家协会为他颁发金奖证书,授予“中法文化大使”;
2023年5月“秦岭颂一一刘亚谏国画艺术意大利巡展”在米兰举行。
2024年六月,在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巴黎国际艺术展上,中央电视台展播了刘亚谏秦岭绘画作品。
2025年5月,“秦岭颂一一刘亚谏诗书画汇报展”在鄠邑农民画博物馆〞举办。


墨染自然藏真意 笔耕心田见匠心
秦岭,这座横亘华夏大地的巍峨山脉,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南北分界线,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与精神坐标。而刘亚谏,这位以秦岭为创作母题的艺术家,其艺术生涯与秦岭紧密相连,他的画笔宛如一根灵动的丝线,编织出秦岭的雄浑与灵秀,也勾勒出自己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秦岭对于刘亚谏而言,早已超越了一座山脉的物理存在,它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他的童年记忆与成长足迹,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这种与生俱来的乡土根脉,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最本真、最纯粹的情感支撑,使他在描绘秦岭时,能够深入其灵魂,展现出秦岭独特的魅力与气质 。
艺术的魅力,在于心有所感便笔有所发,情景交融而意随笔生。先生兼具写生的扎实功底与创作的灵动意识,既有驾驭布局的智识,亦有挥洒巨制的魄力。这份从容,是日积月累的修养、千锤百炼的功力、娴熟精湛的技法,与自然生活深度撞击后迸发出的艺术结晶。观其作,线条或粗或细、或干或枯,点画或浓或淡、或疏或密,看似随心所欲,实则胸有成竹,所谓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他的笔墨间得到了完美诠释。



先生笔下的秦岭,不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载体,是对天地之道、人生之理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他对自然、人生、艺术的思考,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不仅能领略到秦岭的雄浑壮丽,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的精神力量与哲学启迪。这恰如他的人生境遇:既有亲友成群、言笑晏晏的热闹,亦有静默无言、思绪如潮的沉静,更有沉浸画作、泼墨挥毫的专注。在他眼中,读书、读人、读山水,本无本质差别 —— 自然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以自身的姿态与纹理传情达意,而山水画,便是借山水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志。

刘亚谏的秦岭绘画风格独特,雄浑与灵秀并存,在中国国家画院展出的系列作品中,这一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大幅作品,构图饱满而大气,充满张力,仿佛能将秦岭的巍峨磅礴之势尽收于尺幅之间,尽显雄浑壮阔之美,颇有宋元山水雄浑大气的遗风。
他在创作中,巧妙地将这些从历代珍品中汲取的灵感与现代绘画技法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他的秦岭画作中,我们既能看到传统绘画的筋骨,如皴擦点染等技法的娴熟运用,又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画面中所呈现出的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是他对当代审美需求的回应。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让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现代活力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而他的花鸟画,同样令人耳目一新。既扎根于扎实的写生功底,又不囿于传统程式的束缚,在传承中求新求变。他注重写生基础上的自由发挥,于笔墨、章法、色彩的搭配中暗藏巧思,借花鸟之形,抒发内心之情。中国传统花鸟画积淀深厚,先生深知传承之重,更懂创新之要,在师法传统与师法自然中找到平衡,让作品既有古典韵味,又具时代气息。



艺无止境,笔墨之路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对先生而言,如何让山水画在技法与意境上达到 “恰到好处” 的境界,如何让花鸟画在传承与创新中更显从容,或许是他一生都在追寻的艺术课题。而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敬畏,正是一位艺术家最珍贵的匠心,也让他的作品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彰显出持久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