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奔跑,却在管理方式上依旧沿用“用时间堆绩效”的旧逻辑——加班、汇报、考核成为职场的“显性忙碌”,而真正的高效产出却在“文山会海”中被稀释。在如今“反内卷”成为企业管理共识的当下,新书《CPR工作法》显得格外切题。
正如波士顿咨询前董事总经理、IBM咨询前全球合伙人、企业知识开源计划创始人陈果,在本书的推荐序中指出的:真正的“反内卷”,不是喊口号、砍会议,而是管理逻辑的革新,用科学的管理逻辑与数字化工具重塑工作方式。
他以自身兼具的国际咨询背景与中国本土实践的企业知识,精准地指出了中国企业在效率转型中的困境:工具引进了,习惯却没跟上;系统上线了,协作却仍是“各干各的”。他强调,真正的效率提升,不是照搬工具就能见效,而要用先进的体系融合工具效能与本土职场生态。
《CPR工作法》正是这样一本“系统修复指南”。它不只讲工具,更讲使用工具的时机与方法;不只谈个人效率,更聚焦团队协作的系统性提升。如果你也在寻找一条不靠“卷”也能出成果的“中国式效率路径”,那么这本书,值得你立即翻开。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推荐所有职场人和管理者人手一册
▼
职场效率法的中国道路
《CPR工作法》推荐序
——陈果
企业知识开源计划创始人
波士顿咨询前董事总经理
IBM咨询前全球合伙人
如今,“反内卷”成为中国企业圈的高频话题,不少企业纷纷宣称要改进工作方式,例如精简会议、检查、考核、取消PPT演示等,打破低效内耗的怪圈。然而很多企业依旧深陷“996”的泥潭,甚至将员工的加班时长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仿佛加班越多,就意味着工作越努力,贡献越突出。在这种看似“全员奋斗”的表象下,隐藏的却是工作效率的普遍低下:管理者和员工在“文山会海”、报表图表中消磨时间;团队为了应付无意义的会议连轴转,真正用于核心业务推进的时间被严重挤压;更有甚者,有人为了“凑够”加班时长,故意放慢白天的工作节奏,把本可高效完成的任务拖到晚上。
这些职场怪象暴露了企业管理水平的不足。从工作模式来看,这些企业既没有建立科学的任务拆解机制,无法让员工清晰知晓工作的优先级与目标;也缺乏灵活的协作模式,部门之间的“墙”过于厚重,信息传递滞后。而在工作方法上,其落后性更是显而易见: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仅停留在记录留痕、应付检查的层面,数据分析、流程自动化等能提升效率的技术难以落地;不注重赋能员工掌 握更高效的工作技巧,最终陷入“用时间堆砌成果”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反内卷”绝非口号式的表态,而是需要企业从管理逻辑上进行革新――用科学的目标管理替代“时长崇拜”,用高效的协作机制打破流程壁垒,用赋能型的管理思维激活员工的创造力。先进企业在职业训练与工作模式构建方面的做法,或许能为这类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个人、协作与项目的科学管理
我刚进入外企时所接受的职业启蒙训练,为我打开了一扇“高效能职场生存”的大门,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的工作逻辑。公司围绕3个层面对我进行了工作效能方法论的系统培训――个人管理、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
在个人管理层面,我入职就接受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培训,比如坚持“以终为始”的原则,或在每天清晨列出“最重要的3件事”:用红笔标注出必须当日闭环的核心任务,用蓝笔列出可灵活调整的次要事项,以确保精力始终聚焦在关键目标上。
在团队协作层面,培训强调“结构化表达”,无论是邮件往来还是会议发言,都要遵循“结论先行+论据支撑+行动建议”的逻辑框架。比如,在汇报工作时,先明确“本周完成了什么/未完成什么”,再说明“未完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最后提出“需要哪些支持”,避免无效沟通浪费团队同事的时间、精力。
在项目管理层面,培训强调对时间、任务的精细化掌控,比如用甘特图拆解任务,不仅要标注每个节点的起止时间,还要提前预判“潜在风险点”并标注应对预案,如果涉及跨部门对接,还应明确标注负责人与反馈时限。
与这些方法论相辅相成的是对被视作“效率放大器”的数字化工具的深度运 用。以微软Outlook为例,它远不止是一个邮件、日历工具,更是个人任务的 “智能仪表盘”。Outlook提供了一套颜色标签来支持“高效能人士的工作习惯”,构建出可视化的任务管理系统:红色标记“紧急且重要”的事项,如当天必须提交的合同审批;黄色代表“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如下周的方案初稿;绿色标注“日常维护性”工作,如周报整理;紫色标记“需要协作的事项”,并在备注 栏中链接相关同事的联系方式与对接进度。这种色彩编码系统能让我们在打开界面的瞬间,对全天工作优先级一目了然。此外,Outlook的日历功能不仅用于预约会议,还会为每项任务预留“专注工作时段”(focus time),并设置“请勿打扰”提醒,避免被碎片化信息打断。
读到《CPR 工作法》时,我立刻联想到这些职场高效能人士的良好工作习惯,以及他们如何借助数字化工具将这些习惯固化为工作中的“肌肉记忆”。这本书的英文主书名为Come Up for Air,字面意思是“浮出水面换口气”,紧接着,作者在副书名 How Teams Can Leverage Systems and Tools to Stop Drowning in Work 中将“工作缠身”比作“被淹没”的状态,精准点出本书的核心价值――指导团队如何通过使用系统和工具,实现从“工作缠身”到“每人每周多赚一个工作日”的转变。
作为一本聚焦数字化工具驱动工作提效的实用手册,本书作者的经历颇具说服力:在金融机构积累实践经验后,他投身于数字化效率工具的创业领域,进而成为该领域的咨询顾问。他在个人网站中的自我介绍是:重塑工作方式,沉浸在运营效率提升中(Reinventing the way work gets done,obsessed with operational efficiency)。
“效率顾问”作为美国最传统的企业咨询领域,自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以来已有上百年历史,而《CPR 工作法》堪称新时代效率顾问的“方法论宝典”。书中不仅提炼了数字化时代下类似我 20 多年前接受的“高效能人士的7 个习惯”这类个人与团队效能提升技巧,将其体系性地整合为由“沟通 (communication)、规划(planning)和资源(resource)”构成的 CPR® 业务效率框架(CPR® business efficiency framework,简称 CPR 框架),更着重详解了如何运用美国职场常见的数字化效率工具来实践这一框架――从邮件工具Gmail、Outlook到协同工具Slack、微软Teams,再到工作管理与项目管理工 具Asana、Coda等,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即学即用的工具应用指南。
习惯差异是效率提升的隐形壁垒
推动人员改变向来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数字化工具重塑工作习惯的过程也概 莫能外。前些年我在某国际知名管理咨询机构任职时,公司曾在全球范围内推行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试图以此重构团队的工作模式。当时引入的工具涵盖了群聊 协作(Slack)、可视化共创(Miro 协作白板)、远程沟通(Zoom 视频会议)、 任务追踪(Trello 看板)、文档存储(OneDrive 云盘)及云端协同办公(微软 Office 套件)等功能,覆盖了日常工作的全场景。
以项目管理为例,过去咨询项目小组每周召开内部例会时,为了向项目负责合伙人汇报进展,项目组成员们总要耗费大量时间打磨用于内部评审的PPT文稿。为此,公司特别要求:内部会议无须准备PPT文稿(我们公司称其为deck),直接在 Slack上以文字形式开展同步讨论即可,以此减少形式化消耗。 但实际推行中却发现,这些在国外职场普及的数字化工具,在国内的应用效果却 始终不尽如人意――中国公司的合伙人们还是习惯看PPT,不习惯看协作文档,更不习惯用Trello看板。
即便在我所处的、汇聚了众多精英人士的顶级国际公司,数字化办公在中国的落地都充满了磕磕绊绊。这背后,折射出中外职场人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习惯存在显著差异。比如使用 Zoom或Teams召开视频会议时,多数欧美职场人习惯打开摄像头,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既体现了对工作场景的尊重,也彰显了职业态度;然而,大多数中国职场人在使用同类工具时,却普遍不习惯开启摄像头。 这种细节上的差异往往成为数字化协同的隐形阻碍。
需要注意的是,书中提及的这些美国数字化效率工具,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并不高,但几乎每一款国外工具,在国内都能找到功能相近的替代方案。过去几年,我曾与国内多家数字化效率工具厂商有过深入合作,比如定位于先进组织的效率平台――字节跳动旗下的飞书,以及10多年前就在国内率先倡导协同运营理念的致远互联;也使用过互联网与科技公司常用的敏捷协同工具,还有那些凭借工作流自动化能力被归入团队效率工具的低代码开发平台、多维表格等。
这些工具要在中国企业中真正释放商业价值,确实需要一套贴合本土组织文化与工作习惯的“CPR 工作法”。就像中国职场更习惯通过群聊沟通,而非电子邮件――有分析认为,这与部分管理者不愿通过邮件回复确认事项、避免留下可能被追责的痕迹有关。
从这一角度来看,《CPR 工作法》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范本。期待能有专业人士融合书中的核心理念与实操方法,梳理出一套专门指导中国数字化效率工具落地的实施指南,实现工具效能与本土职场生态的精准适配。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推荐所有职场人和管理者人手一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