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时代背景:动荡时局下的制瓷业转型
(一)政治经济困境与制瓷格局变迁
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 年),明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泥沼。政治上,明熹宗朱由校醉心木工 ,将朝堂大权拱手让于宦官魏忠贤,阉党把控朝政,大肆排除异己,朝廷内部争斗不断,政令难以有效下达与执行。这直接冲击了官窑瓷器生产的管理体系,官窑生产所需的人力调配、原材料供应等环节因缺乏有序管理而混乱不堪。比如在瓷器烧制过程中,负责监督的官员因阉党干预无法正常履职,导致窑工积极性受挫,生产效率低下。
经济层面,天灾频发,北方旱灾、水灾、蝗灾交替肆虐,大片农田颗粒无收,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农业经济遭受重创,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相关产业也陷入困境。同时,为应对辽东战事,朝廷不断增加赋税,民众负担沉重,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国内瓷器市场需求锐减,官窑瓷器作为高端消费品,更是无人问津。
不过,危机中也有机遇。明朝中后期逐渐兴起的海外贸易,在天启年间迎来高潮。欧洲、日本等地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有增无减 。民窑凭借其灵活的生产模式,迅速调整策略,积极承接外销订单,大量瓷器漂洋过海,远销海外。这不仅挽救了景德镇瓷业,还为民窑瓷器风格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形成了官窑衰落、民窑创新发展的独特格局。
二、胎釉特征:两极分化的时代印记
(一)胎体特质:粗细之间见工艺分野
天启时期瓷器的胎体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特点 。先看大件器物,像高达数尺的青花大瓶、口径超过 30 厘米的青花大缸,这类器物的胎质粗糙疏松,用手触摸,能明显感觉到颗粒感。修胎工艺也较为粗放,线条不细腻,胎体整体十分厚重。这是因为大件瓷器在成型过程中,坯体较厚才能保证器物的稳定性,防止变形。但在烧制时,窑温很难均匀地渗透到整个胎体,导致瓷化程度不均匀,部分胎体瓷化不足,所以质地疏松 。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天启青花大缸,外壁有明显的不平整,那是修胎时留下的痕迹,而且缸体胎质粗糙,与前朝精致的大件瓷器相比,差距明显。
反观小件器物,如巴掌大小的青花小碟、小巧玲珑的茶杯,它们的胎质细腻紧致,胎体轻薄。在制作时,工匠对瓷土进行了精细淘炼,去除了杂质,使得瓷土更加纯净细腻。拉坯成型时,工匠凭借精湛的技艺,将坯体塑造得规整精巧。以天启年间的青花小碟为例,将其放在灯光下,能看到胎体薄得近乎透光,且碟口圆润,器型规整,没有丝毫变形,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从官窑和民窑的角度来看,官窑虽然处于衰落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在胎体制作上仍保留着一定的规制。官窑会对瓷土进行多遍淘洗,尽可能减少杂质,所以胎质相对紧密坚实。不过,受当时工艺局限,官窑的大件器物在规整度和瓷化程度上,已无法与前朝相媲美。比如官窑烧制的大型花瓶,尽管在原料和工艺上尽力维持水准,但仍会出现胎体局部瓷化不足、胎质不够均匀的情况。
民窑的胎体则更加多样化。为了控制成本,满足普通百姓的日常需求,一些民窑生产的大件日用瓷器,如粗瓷大碗、大缸等,胎质较为疏松,做工也相对粗糙,这类瓷器价格亲民,广泛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而那些承接外销订单或有一定艺术追求的民窑小件瓷器,匠人会精心淘制瓷土,在工艺上模仿官窑的精细风格。像一些销往日本的天启民窑茶具,不仅胎质细腻,在造型和装饰上也融入了日本文化元素,深受日本市场欢迎,其胎质细腻程度完全可以与官窑精品相媲美 。

(二)釉质风貌:薄透青雅与工艺局限
在釉质方面,天启瓷器的釉层普遍较薄,与前朝瓷器那种肥厚丰腴的釉面形成鲜明对比。其釉色以白中微青为主色调,这种色调柔和淡雅,在光线的映照下,散发出温润的光泽。拿一件天启青花盘来说,当光线照射在盘面上,釉色白中隐青,仿佛是在洁白的画布上轻轻晕染了一层淡青色,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美感,宛如江南水墨画般意境悠远。
然而,部分民窑粗瓷由于窑温控制不佳,或者釉料配制比例出现偏差,釉面会呈现出灰暗、粗糙的质感。釉面玻化不完全,缺乏光泽,显得晦涩无光。一些民窑烧制的大碗,釉面不仅灰暗,还伴有细微的缩釉点,就像在粗糙的表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坑,这是由于釉料在烧制过程中不能均匀地附着在胎体上,或者胎体中的杂质影响了釉料的融合而产生的现象。
这一时期的釉质特点与当时的工艺和原料状况密切相关。天启年间社会动荡,制瓷原料的供应受到影响,优质釉料难以获取。窑工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对现有原料进行精细调配,尽力维持釉质的质量。在烧制工艺上,官窑的衰败导致技术传承受阻,许多精湛的烧制技艺逐渐失传。民窑虽然在不断探索,但整体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官窑鼎盛时期的水准。窑温的不稳定,使得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无法形成前朝瓷器那种完美的玻璃质感。不过,这种工艺上的波动,也意外地造就了天启瓷器釉面薄透、清新质朴的独特风格,成为这一时期瓷器的显著特征之一。

此外,天启瓷器还有一些特殊的釉面现象,如 “泪痕” 和 “缩釉” 。“泪痕” 是指釉汁在器物下部汇聚成流痕,就像眼泪从器物上缓缓流下,这种自然流淌堆积形成的痕迹,为瓷器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在一些天启时期的花瓶上,常常能看到釉汁从瓶口沿着瓶身流下,形成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流痕,宛如岁月留下的印记,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而 “缩釉” 则是指局部釉面因杂质或温度不均,出现微小的坑洼。这些看似瑕疵的现象,却成为鉴别天启瓷器真伪的重要细节特征。因为现代仿制品很难完全模拟出当时工艺条件下产生的这些自然痕迹,通过仔细观察釉面是否有 “泪痕” 和 “缩釉” 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一件瓷器是否为天启真品。
三、青花风姿:石子青料的多元演绎
(一)青料种类与呈色体系
在青料的选择上,天启时期主流使用的是石子青钴料。这是一种国产青料 ,产地集中在江西高安、上高一带。与进口青料相比,它有着独特的化学组成和呈色特性。
官窑在使用石子青钴料时,极为考究。工匠们会对其进行精细研磨和调配,使得青花发色稳定,多呈现出鲜艳的浅蓝色。这种浅蓝色犹如晴朗天空中的一抹淡蓝,清新而明快 。在绘制图案时,画师们凭借精湛技艺,通过控制料水比例,使青花在瓷器表面呈现出浓淡层次分明的效果,宛如一幅细腻的水墨画。日本根津美术馆藏青花花篮折沿盘便是典型代表,盘心绘制的花篮,花瓣线条流畅,以深浅不一的青花表现出花瓣的立体感和光影变化,浓淡过渡自然,充分展现了官窑青花的精致细腻,也体现出石子青钴料在官窑精细工艺下的独特魅力 。
反观民窑,由于生产规模和成本控制等因素,青料来源广泛,质量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青花呈色的多样化。部分民窑延续了万历时期的淡描青花风格,色泽清淡,青中泛浅灰色 。这类青花瓷器多为小件精细器物,画工工整,线条纤细。它们常被用于外销,满足海外市场对精致瓷器的需求,或者在国内作为文人雅士案头的把玩之物。比如一些外销到欧洲的天启民窑青花小碟,碟身绘制着精致的花卉图案,线条细如发丝,虽色调浅淡,但韵味十足,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深受欧洲贵族喜爱。明代天启时期青花瓷器鉴定交易字下图 珠山老师。

还有一部分民窑青花呈色不稳定,存在晕散现象。纹饰线条与釉面仿佛熔融交织在一起,乍一看,有些类似永宣青花那种自然晕散的效果。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缺乏永、宣青花那种入木三分、深入胎骨的刚健之风,显得较为柔和。这种呈色的青花常见于佛前供器等大件器物。因为佛前供器在制作时对工艺要求相对宽松,窑温、气氛把控也较为粗放,所以更容易出现这种不稳定的呈色效果 。像一些寺庙中的天启青花香炉,炉身绘制的花卉纹饰晕散开来,与釉面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美感,契合了宗教供器的神秘氛围。
另外,在一些胎体厚重的青花器上,还能见到青花色调浓重,泛蓝黑或灰黑色的情况。这类器物往往造型古朴大气,以厚重的胎体和深沉的青花发色展现出独特的质感 。比如一件天启青花大缸,缸体厚重,外壁绘制的龙纹,青花发色浓重,泛着蓝黑色,龙身线条粗犷,在浓重的青花衬托下,更显威严霸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绘画技法与纹饰题材创新
天启时期的青花瓷器在绘画技法上,深受当时文化艺术潮流的影响,尤其是新安画派及版画的发展,为民窑青花绘画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变革 。
在山水画的表现上,民窑开创了 “山石皴染分水法”。此前的青花绘画多采用单线平涂的技法,画面相对较为平面化。而 “山石皴染分水法” 则巧妙地将单线平涂与皴染相结合 。画师们先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山石、树木的轮廓,就像为画作搭建起骨架;接着,运用不同浓度的青花料,通过皴染的方式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质感和立体感 。在绘制一座山峰时,先用浓料勾勒出山的外形,再用淡料从山峰的背光面进行皴染,使山峰看起来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这种技法还借鉴了新安画派中对山水意境的营造手法,布局简洁疏朗,笔意豪放洒脱 。画面中常常留出大片空白,以象征天空、云雾或水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宛如一幅空灵的山水画卷。这种创新的绘画技法,不仅为天启青花瓷器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还为清初 “青花分五色” 技法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
在纹饰题材方面,这一时期可谓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历史人物故事成为热门题材,如 “文王访贤”“八仙过海” 等故事频繁出现在瓷器上 。这些故事通过青花绘画生动地展现出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姿态各异,服饰线条流畅,神情刻画细腻 。以 “文王访贤” 题材为例,画面中文王身着华丽服饰,恭敬地向姜子牙请教,姜子牙则鹤发童颜,神态悠然,周围的山水、树木等背景简洁而富有意境,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传递出尊重人才、渴望贤能的文化内涵 。
戏曲故事也是常见题材,如《西厢记》《玉簪记》等戏曲中的经典场景被绘制在瓷器上 。这些纹饰不仅展现了戏曲中的精彩情节,还反映了当时市民文化的繁荣 。在一件天启青花盘上,绘制着《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花园相会的场景,人物形象生动,表情细腻,将两人之间的爱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盘边的装饰花纹简洁而富有韵律,与主体纹饰相得益彰,为瓷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
鱼蟹纹也备受青睐,鱼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富裕,蟹则寓意着和谐、美满 。画师们将鱼蟹的形态描绘得活泼生动,鱼的游动、蟹的横行,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有的鱼蟹纹还与水草、荷花等元素相结合,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水乡氛围 。比如在一个青花碗的内壁,绘制着几条金鱼在水草间穿梭,金鱼的眼睛明亮,鱼鳍和鱼尾灵动飘逸,青花发色鲜艳,将金鱼的活泼可爱展现得恰到好处,充满了生活情趣 。

此外,天启民窑青花瓷器还有一些独特的纹饰标识 。人物脚下常常绘制链状纹,这种纹饰增添了人物的动感和装饰性 ;碗心灵芝托 “喜”“寿” 字的纹饰也较为常见,灵芝寓意着长寿、吉祥,“喜”“寿” 字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芝的形状多呈菱米状,与万历时期灵芝呈椭圆形有所不同,这也成为鉴别天启瓷器的一个重要细节 。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天启时期大量瓷器外销日本,部分外销瓷融入了日本 “古染付” 风格 。在造型上,出现了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形等具有日本特色的器型 ;纹饰方面,借鉴了日本的传统图案和绘画风格,如海浪纹、樱花纹等,同时还融入了一些日本的文学典故和生活场景 。一件绘有日本《源氏物语》中 “红叶贺” 场景的天启青花四方香炉,香炉通身绘制着人物众多、载歌载舞的画面,极具日本生活气息,展现了当时中日文化在瓷器艺术上的交流与融合 。
四、款识辨伪:多元款型的断代密钥
(一)官窑款识:规制与简化并存
天启官窑瓷器的款识,以四字 “天启年制” 双行楷书款最为常见。这一时期,官窑虽已衰落,但在款识规制上仍有迹可循。四字楷书款,字体扁宽,结构规整,笔画刚硬,虽不像前朝那般精致工整,但仍保留着官窑的庄重之感,颇具颜体书法的韵味。款识外围通常会环绕青花双重圈或双方框,双圈线条粗细均匀,方框则方正硬朗,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与界定作用 。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天启官窑青花盘,盘底的 “天启年制” 四字款,字体规整,笔画转折处刚劲有力,青花双圈色泽沉稳,与款字相得益彰,尽显官窑款识的独特风格 。
除了四字款,偶见六字 “大明天启年制” 款,同样为双行楷书,落款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双重圈 。这种六字款较为稀少,其字体风格与四字款一脉相承,只是字数增多,在布局上更加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
从青花呈色来看,天启官窑款识的青花发色稳定,深浅适中,呈现出一种沉稳的蓝色 。这是因为官窑在制作款识时,对青花料的选择和调配十分严格,确保了呈色的一致性 。不过,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官窑生产的连贯性受到影响,部分款识在书写的规整度上稍逊前朝,偶尔会出现笔画粗细不均、字体间距不匀的情况 。但这些细微的变化,也成为了判断天启官窑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毕竟不同时期的工艺特征,都会在款识上留下时代的烙印 。
在款识的位置分布上,天启官窑款识多落于外底,这是延续了明代官窑款识的传统位置 。但也有少数器物,会将款识落于外口沿、肩部、腹部等位置 。例如,一些天启官窑的青花瓶,在肩部以青花书写 “天启年制” 四字款,这种独特的位置安排,既丰富了器物的装饰效果,也为研究天启官窑瓷器的款识提供了更多的样本 。
(二)民窑款识:灵活多样的时代注脚
相比官窑款识,天启民窑款识可谓丰富多样,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
纪年款在民窑中较为常见,“天启元年”“天启三年”“天启四年” 等年份款频繁出现 ,这些纪年款直接表明了器物的制作年代,为研究天启时期民窑瓷器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坐标 。比如一件带有 “天启元年” 款的民窑青花碗,通过款识可以明确它的制作时间,再结合碗的胎釉、纹饰等特征,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民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 。
除了年份款,民窑中还有大量的作坊款 。像 “唐氏制造”“米石隐制” 等,这些作坊款记录了瓷器的制作工坊或匠人,反映了当时民窑瓷器生产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不同的作坊有着各自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格偏好,通过款识可以区分不同作坊的产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关系 。例如,“唐氏制造” 款的瓷器,在胎质和绘画风格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家族传承特点,而 “米石隐制” 款的瓷器,则可能在造型或装饰题材上有独特之处 。
吉言款也是民窑款识的一大特色 。“福寿康宁”“长命富贵”“永保长春” 等吉言款,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这些吉言款通常以青花书写在器物上,字体风格多样,有的工整秀丽,有的古朴豪放 。比如一个带有 “福寿康宁” 款的民窑青花碟,碟心用青花书写的这四个字,字体圆润饱满,笔画流畅,寄托了使用者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
堂名款在天启民窑中也有不少 ,“玉堂佳器”“富贵佳器”“上品佳器” 等堂名款,不仅体现了器物的品质定位,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 。拥有这些堂名款的瓷器,往往在制作工艺和装饰上更为精细,是民窑中的精品 。例如,“玉堂佳器” 款的瓷器,通常选用优质的瓷土,绘画纹饰精美,造型规整,可能是为特定的客户群体或场合而制作 。
从书写方式来看,民窑款识以青花书写为主,这是因为青花料在当时较为常见,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书写和烧制 。不过,也偶见刻划款,刻划款的字体线条较为硬朗,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青花呈色上,由于民窑使用的青花料质量参差不齐,呈色也深浅不一 。有的发色鲜艳,有的则略显灰暗 。但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民窑款识更具辨识度 。
值得注意的是,天启民窑中还有一些仿前朝永乐、宣德款的瓷器 。这些仿款在字体、写法和青花呈色上,都试图模仿前朝的风格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与真正的永乐、宣德款存在差异 。比如仿永乐款的字体,虽然尽力模仿永乐款的圆润,但缺乏永乐款那种刚劲有力的韵味;仿宣德款的青花呈色,往往无法达到宣德青花那种深沉、浓艳的效果 。因此,在鉴定天启民窑瓷器时,不能仅仅依据款识来判断,还需要结合胎釉、纹饰等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
五、辨伪要点:细节处的真伪之辨
(一)胎体:关注粗细对比与修胎痕迹
在鉴定天启瓷器时,胎体特征是关键的突破口。真品的大件器物,像口径超过 30 厘米的青花大缸,胎质粗糙疏松,用手触摸,颗粒感十分明显 。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保证大件器物在成型和烧制时的稳定性,坯体往往做得较厚,而当时的烧制技术难以使窑温均匀地渗透到整个胎体,导致瓷化程度不足,所以质地粗糙。其修胎痕迹自然,线条虽然不那么规整,却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这是工匠手工修胎留下的痕迹,也是时代工艺的见证 。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启青花大缸,外壁能清晰地看到修胎时留下的凹凸不平的痕迹,这种自然的粗糙感是难以模仿的 。
反观小件器物,如小巧的青花小碟,胎质细腻紧致,胎体轻薄。制作时,工匠对瓷土进行了精细淘炼,去除杂质,使得瓷土纯净细腻,拉坯成型时工艺精湛,所以胎体规整精巧,透光均匀 。将天启青花小碟放在灯光下,能看到它薄得近乎透光,且碟口圆润,没有丝毫变形 。
伪品在胎体制作上往往容易露出破绽。它们常常忽略了天启瓷器胎体粗细两极分化的特征,要么整体胎质过于细腻,没有大件器物应有的粗糙感;要么小件器物的胎质也显得粗糙,失去了真品小件的精致。在修胎工艺上,伪品可能会因为追求规整,而将修胎痕迹处理得过于光滑,没有了真品那种粗放自然的韵味 。比如一些现代仿品,虽然在外观上模仿天启瓷器的造型,但用手触摸胎体,会发现修胎痕迹过于规整,缺乏真品的古朴质感,这就需要我们仔细甄别 。

(二)釉面:捕捉薄透青灰与特殊现象
釉面也是鉴别天启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的釉色以白中微青为主色调,这种色调柔和淡雅,在光线的映照下,散发出温润的光泽,宛如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湖面,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美感 。部分瓷器由于窑温控制不佳或釉料配制比例失调,釉面会出现灰暗、粗糙的质感,还伴有细微的缩釉点,这是时代工艺局限留下的痕迹 。像一些民窑烧制的粗瓷大碗,釉面不仅灰暗,还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小缩釉点,这些看似瑕疵的特征,恰恰是真品的标志之一 。
此外,真品还可能出现 “泪痕” 和 “缩釉” 等特殊现象 。“泪痕” 是釉汁在器物下部汇聚成的流痕,就像眼泪从器物上缓缓流下,这种自然流淌堆积形成的痕迹,为瓷器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 。在一些天启时期的花瓶上,常常能看到釉汁从瓶口沿着瓶身流下,形成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流痕,这是无法通过现代工艺精确复制的 。“缩釉” 则是局部釉面因杂质或温度不均,出现微小的坑洼 。这些特殊现象是鉴别天启瓷器真伪的重要细节,因为现代仿制品很难完全模拟出当时工艺条件下产生的这些自然痕迹 。
而现代仿品的釉面往往过于均匀光亮,缺乏真品那种白中微青的色调和自然的缩釉点、泪痕等现象 。它们的釉面可能是通过现代先进的工艺调配和烧制而成,虽然看起来完美无瑕,但却失去了天启瓷器的古朴韵味和时代特征 。比如一些仿品的釉色过于洁白,没有真品那种淡雅的青色调,而且釉面光滑平整,没有任何缩釉点或泪痕,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
(三)青花:区分呈色层次与绘画风格
青花的呈色和绘画风格也是辨伪的关键 。天启官窑青花,由于对石子青钴料进行了精细研磨和调配,发色稳定,多呈现出鲜艳的浅蓝色,且浓淡层次分明 。画师们在绘制图案时,通过控制料水比例,使青花在瓷器表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就像一幅细腻的水墨画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青花花篮折沿盘,盘心绘制的花篮,花瓣线条流畅,以深浅不一的青花表现出花瓣的立体感和光影变化,浓淡过渡自然,尽显官窑青花的精致细腻 。
民窑青花则更加多样化 。部分民窑延续万历淡描青花风格,色泽清淡,青中泛浅灰色,画工工整,线条纤细 。这类青花常见于外销的小件精细瓷器,如一些销往欧洲的天启民窑青花小碟,碟身绘制的花卉图案线条细如发丝,虽色调浅淡,但韵味十足 。还有一部分民窑青花呈色不稳定,有晕散现象,纹饰线条与釉面仿佛熔融交织在一起 。不过,这种晕散缺乏永、宣青花那种入木三分、深入胎骨的刚健之风,显得较为柔和 。常见于佛前供器等大件器物,因为这类器物对工艺要求相对宽松,窑温、气氛把控也较为粗放 。
现代仿品在青花呈色和绘画风格上往往难以模仿到位 。在呈色方面,仿品可能无法准确调配出与真品相同的青花料,导致发色不自然,要么过于鲜艳,要么过于暗淡 。在绘画风格上,仿品可能缺乏真品那种灵动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韵味 。比如一些仿品在模仿天启民窑青花的晕散效果时,刻意制造晕散痕迹,却没有真品那种自然的过渡和柔和的质感,线条也显得生硬刻板 。
(四)款识:核对字体布局与时代特征
款识是判断天启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天启官窑款识以四字 “天启年制” 双行楷书款最为常见,字体扁宽,结构规整,笔画刚硬,虽不如前朝那般精致工整,但仍保留着官窑的庄重之感,颇具颜体书法的韵味 。款识外围通常环绕青花双重圈或双方框,双圈线条粗细均匀,方框则方正硬朗 。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启官窑青花盘,盘底的 “天启年制” 四字款,字体规整,笔画转折处刚劲有力,青花双圈色泽沉稳,与款字相得益彰 。
民窑款识则丰富多样,纪年款、作坊款、吉言款、堂名款等都有出现 。纪年款如 “天启元年”“天启三年” 等,明确了器物的制作年代;作坊款如 “唐氏制造”“米石隐制” 等,记录了制作工坊或匠人;吉言款如 “福寿康宁”“长命富贵” 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堂名款如 “玉堂佳器”“富贵佳器” 等,体现了器物的品质定位 。这些款识的字体风格多样,有的工整秀丽,有的古朴豪放 。
伪品的款识常常存在问题 。字体可能僵硬不自然,缺乏真品的灵动韵味;布局可能失衡,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不协调 。在仿官窑款识时,伪品可能无法准确模仿出字体的扁宽形态和青花双圈的自然效果 。比如一些仿品的 “天启年制” 款,字体看起来呆板生硬,青花双圈的线条粗细不均,与真品相差甚远 。因此,在鉴定时,要仔细核对款识的字体、布局和时代特征,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
天启瓷器鉴定需综合时代背景,聚焦胎釉、青花、款识的细节差异,在粗细并存、雅俗共赏的风格中,捕捉明末社会变迁与制瓷工艺的互动轨迹,方得辨伪之要、鉴古之趣。